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找回家庭教育功能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台灣立報2010-10-28 ■林松宏


邁入21世紀,已歷10個年頭。不論是科技進程、資訊交流、還是生技醫療技術,不但日新月異,時而更有開創人類新文明里程碑的驚人之舉。然而在這樣知識更迭迅速,技術一日千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社會並未因此而更「文明」。非但沒有更安寧、更平和,反而亂象紛生;而其中諸多駭人聽聞、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大新聞,竟然都是家庭成員間互相傷害造成的遺憾。究其源本,不得不慨然長嘆,我們的家庭教育功能出了大問題了。



台灣在近半世紀的社會變遷中,傳統家庭的倫理價值逐漸崩解。在追逐商業、物質、金錢、社會地位的功利主義氛圍下,加速家庭的「質變」。早出晚歸,不停忙碌的雙薪家庭;疲於奔命,卻只能圖個溫飽的辛勤父母;遭逢變故,頓失依靠的無辜家庭;激烈競爭下,被迫淘汰出局的弱勢者;甚至主動放棄工作意願,或甘願淪為社會邊緣人的頹廢家長;更有伸手等待政府或社會資源協助的享樂主義者……家庭主要核心成員,主動或被動將家庭教育的責任,逐漸轉移給學校或社會(包括安親班)去承擔。



於是,「家庭失能」變成時下教育官員口中新興的流行用語,並以此為理由,賦予學校教育崇高的道德使命與道義責任,要求基層教育人員,規劃及執行更多扶持策略,以彌補家庭教育功能之不足。殊不知,這種思維,不但不是「家庭增能」最根本、最有效的積極作為,相反的,反而有可能剝奪「家庭增能」的機會。因為為人父母是誰也無法取代的「天職使命」,企圖以學校教育替代家庭教育,根本是緣木求魚。我們一定要知道,孩子渴望親情滋潤、慰藉的需求,唯有父母親負責真誠付出關愛的陪同,才能「心心相印」的。



不可諱言,經濟穩定是維持家庭教育功能正常發揮的最大支柱。但在社會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影響下,導致許多父母將投入更多時間心力拚命賺錢,當成是其追求成就感的重要指標。然而父母更重要的角色扮演,是當孩子的支持者與傾聽者,不抽出時間及精神和孩子互動,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希望給予的愛與呵護呢?老古板的觀念裡強調「養不教,父之過」,雖然是老掉牙的說法,卻也是亙古不易的核心價值,更是支持家庭功能正常運作的基本關鍵。所以,主動提升責任「心」,與孩子共同經營更高品質的生活歷程,絕對是現代父母不可逃避的甜蜜負擔。



學校教育只是孩子「全人教育」養成過程中的一環,對孩子一生的價值觀與性格更具影響力的,往往是父母親給予孩子的關愛深度及身教示範。其實,為人父母也是一門沒有人天生就會的功課,「關愛孩子」是一種能力,其方法與策略也必須透過學習來提升,並隨著孩子成長與時俱進。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下,要成為一個「全職爸爸」或「全職媽媽」,幾乎不可能達成;但要當一個「盡心」、「有心」、「用心」的父母,絕對不是一件難事。



在現今追求速度、效能、便利的生活節奏中,不獨父母親忙,連孩子也不得閒。這時連要抽出時間吃個家庭晚餐都很困難,遑論密集的親子互動或有品質的居家生活。正因為如此,所以更需要父母親願意把心空下來,「用心」安排,「精心」規劃一次次也許簡短,但卻優質且能「心心相印」的親子互動。一股期待孩子述說學校生活細節的眼神,一句理解孩子挫折心情的鼓勵話語;一次呵護孩子受傷心靈的親密擁抱,一張凝神傾聽的專注表情……這些都是學校教育難以取代,且專屬於父母親的權利。孩子在這樣充滿鼓勵與支持的關愛中浸潤,絕對比坐在井然有序的教室中,聽老師講述許多大道理,更能潛移默化他們的心性。



於是,一盤與孩子合作完成的水果拼盤,一頓有說有笑的家庭晚餐,一個百聽不厭的睡前故事,一個全家出動逛書店看展覽的假日午後,都變成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營養素,更內化為孩子人格正常發展的滋潤劑。也許每個父母親都應該時時心存一念:孩子,再忙,每天我也要和你說說話。有心,相信我們就能化「心」動為「行」動。

(思賢國小教師)

新聞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209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挽救“問題少年”需先從家庭教育做起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0/10/03】
作者:偉民 湖北省 自由職業者


江蘇鹽城一對夫婦為讓15歲的兒子陳石克服“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弱點,將其送往長沙倍騰學校磨練意志,兩天被三名教官打死。此案被定性為嚴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惡性案件。倍騰學校已被取消辦學資格。(9月26日《現代快報》)


近年來,“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早戀、網癮、離家出走等性格和行為問題日漸突出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各種矯正機構開始林立,一批不具辦學資格和條件的機構也開始混跡於其中,長沙倍騰學校便屬於典型。


其實,這些孩子常常被我們稱為“問題孩子”,面對他們,家長、老師和社會往往束手無策。在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會進行各種嘗試,於是,便給了類似於長沙倍騰這樣缺乏辦學資格和條件的學校謀取暴利的機會。


挽救“問題少年”並非難事,這首先需要對“問題少年”產生的原因進行把脈。對此長期有研究的湖南春雷教育學校校長、資深青少年教育專家胡奇輝分析說,家長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不斷給孩子施壓,這是重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其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部分家長常常會對他們進行貶損、責罰,嚴重摧殘他們弱小的心靈。再次,他們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做比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為可怕的是,部分家長甚至代替孩子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讓孩子失去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和自由,成為父母生活裡的附屬品,間接導致他們的叛逆心理。


據中國財經網報道,湖南春雷教育學校曾長期調查發現,近九成“問題孩子”形成的原因都與家庭教育有關。失敗的家庭教育正在摧殘祖國的花朵,日益增多的“問題少年”正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麻煩和困擾。


如何挽救“問題孩子”?顯然,我們需要先從家庭教育做起,從矯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做起。基於此,筆者認為,家長需要摒棄過去存在的各種教育陋習,這其中包括給孩子施壓、對孩子進行貶損責罰、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替孩子做決定、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數落孩子的不是、預言孩子沒出息、限制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總是擔心孩子、不相信孩子等。

只有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正確的引導,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我們可以相信,“問題孩子”將會走出困擾他們的心理焦慮和叛逆,回歸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並獲得成功。

新聞來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6/3/7/101463774.html?coluid=123&kindid=0&docid=101463774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