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體諒之心



爲把孩子培養成擁有體諒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自身要以體諒之心溫和地對待孩子。同時,應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努力從孩子的視角來考慮問題。幷且,夫妻倆還應閱讀一些有關兒童心理成長的書,對孩子的心靈發育過程作一定的瞭解。另外,夫妻倆最好就打算怎樣培養孩子的問題,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不過,沒有必要去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只需瞭解一些基本的常識就可以了。比如即使只知道孩子有第一反抗期、中間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那麽育兒方法也就會大大的不同了。

  當體諒的種子慢慢地在孩子的心田中生長出來之後,孩子漸漸地會照顧到爸爸媽媽及周圍人的情緒,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這就是父母以體諒之心培養孩子所獲得的成果,育兒的辛勞得到了回報。

  培養體諒之心的兩個條件
  媽媽充分地接受孩子在身體上的撒嬌,孩子因此而獲得情緒上的安定,把媽媽作爲“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賴———這就是培養孩子體諒之心的第一個條件。

  培養孩子體諒之心的第二個條件,就是有意讓孩子覺察到對方的爲難情緒。而且,當孩子做了令媽媽感到頭疼的事情時,首先不要訓斥,而是用情緒向他“訴苦”。

  當孩子做了給父母添麻煩的事情時,這其實是培養孩子體諒之心的好機會。比如,孩子從外面拾了一些沾著爛泥的石子回來,幷把它們排放在榻榻米上玩,這時如果對他說:“榻榻米會被弄髒,媽媽挺煩的。”讓他知道有人對此感到爲難,這便會促進孩子體諒之心的生長。


文章來源:http://forum.monsterparen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5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教您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懂事。”父母們普遍這樣認為。尤其是孩子“撒謊”,更是給父母們帶來了極大的煩惱和困惑。

可是我們不得不想一想:孩子為什麼說謊?原來是孩子們不敢說真話啊!因為說真話的結果是懲罰,而有時說了謊話,反而受到了表揚。
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什麼會慢慢學會“撒謊”呢?查其根源,孩子“撒謊”的原因有二:其一,孩子做了錯事,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得不“撒謊”,因為說真話得到的是責罵和暴打,只有“撒謊”才能僥幸躲避“懲罰”;其二,孩子為了得到“表揚”而不得不“撒謊”,因為爸爸媽媽最愛聽的就是“好消息”,就算是“謊報”的,他們也不知道,反而得到他們的誇獎。
由此看來,孩子“撒謊”的壞毛病,是由於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而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由父母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孩子的心靈世界缺少了解所造成的。那麼,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不止是孩子的“撒謊”,而是由“撒謊”所引發的嚴重錯誤甚至是犯罪。因此,從孩子“撒謊”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在孩子的心靈上播種了“犯罪”的種子。

如此看來,孩子的健康成長,其重要保障就在於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和耐心疏導。
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要耐心地疏導孩子,就要調整父母自身的心理狀態,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和孩子做「見景生情」的陪伴

侯文詠,文壇第一暢銷天王。九○年代初期,他所書寫的散文集《親愛的老婆》以幽默詼諧口吻,分享對戀愛與婚姻的喜悅、期待與夢想,幸福的婚姻生活教人豔羨;隨著兩位小壯丁的先後加入,讓這個家變得更熱鬧了。
升 格為人父後,他接續以小說《白色巨塔》探討權力、《危險心靈》探討教育、《靈魂擁抱》探討名氣,一部部長篇小說,關照社會諸多議題。近日,他更以中國四大 奇書之一《金瓶梅》為讀本,即將推出最新作品《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從這本極具情色意味的「禁書」裡,侯文詠竟然重新悟 得了養兒育女之道……


Q你的兩個兒子都已邁入青春期,可否聊聊一路走來,為人父的心路歷程?

A:我兩個兒子一個十五歲、一個 十七歲,今年正好要考基測和學測。剛開始做爸爸,會想要「做之父,做之師」;等孩子慢慢長大,發現這期望太高,於是退一步想「做他的朋友」。直到有次去打 禪,聖嚴法師問我:「做爸爸感覺如何?」我說:「只希望能做孩子的朋友就行了。」沒想到師父突然很正經的說:「侯醫師啊,期望孩子做你的朋友,和他將來有 很多錢報答你,或他變得很有才華……這都沒什麼兩樣。」當下,我嚇一跳,本以為這算夠卑微了。那時師父淡淡的說:「此時此刻,你就只要好好的跟他相處。」 但我全沒「瞭」。

之後,小孩經歷國小,到青少年。我慢慢發現父母能影響他們的,真的很有限。往往去演講時,你講一句話可能改變別人一生;但在家裡,在孩子眼中我只是個穿短褲的歐吉桑,就算跟他說一百句他也記不住半句,比不上同儕或身邊朋友。
直 到今年在寫「金瓶梅」時,看到裡面一句話才終於頓悟:「養兒無須屙金溺銀,只需見景生情」。意指養兒不需用金、銀去保護安排他的未來,只要在他難過挫折時 陪伴安慰他,生日開心時為他慶祝。所以說到心路歷程,我以前總說:當先生是從動物到植物,養孩子則從最初想「做之父,做之師」,到退而求其次,想能「做朋 友」,現在則是「見景生情的陪伴」了。


Q在教養過程中,你對孩子有過什麼樣的期許嗎?

A:我最近看王浩威的書,裡面寫到台灣 這一輩孩子受父母很大的影響。由於父母成就高,不免對孩子過度期待,而孩子也會覺得自己這輩子永遠超越不了父母。就像我孩子,倘若也想像我一樣考上台大、 寫小說勝過我,恐怕會很辛苦,但我只是很幸運擁有了這些。於是更加領悟到對孩子有所期待,反而對他是種壓力,愈能了解「見景生情」的真義。
對於壓力,孩子多半是不會反映,卻在不知不覺中積累。

學校國文課本收錄一篇我的文章,有回大兒子問我,同學想知道會考什麼?我哪知道!後來兒子拿試卷 給我,結果裡面考修辭,還要比詞性,真難!我只考了八十幾分。兒子看了我的成績後很樂,直說這在他班上大概只是十幾名,頓時感覺老爸很親和、很有人性,直 「虧」說:「你還作者咧!我以為你什麼都很厲害。」其實我有點「表演」,希望他們沒有覺得我真的很厲害。
坦白講,我可能在幾個專業領域做得還不錯,但這只佔我人生不到百分之一啊!其他部分都不怎麼樣。我老婆經常罵我笨,拍戲當製作人也常被說是個濫好人。我其實是不想讓孩子對我誤解,希望能回歸到比較人性本質面。
而 在教養小孩上,最重要的就是給他練習錯誤的機會,直到變成內在的經驗。就好比捷運悠遊卡弄丟,若你曾讓他自己去面對重辦、繳保證金……種種麻煩手續,他以 後就會知道要小心點。孩子年紀愈小,閒的時間愈多,一定要讓他愈麻煩愈好,因為他現在不踩地雷,長大再踩到會更慘,即所謂千求萬求,最難求到他犯錯的經 驗。唯有讓他有所學習,才會知道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所以我的孩子只要出什麼事,一定是讓他自己去解決。


Q在教養上,你和太太的態度、想法一致嗎?又是如何分工的?

A:通常都是媽媽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就會接手想點子,和孩子溝通。因為太太是牙醫,從小功課好又 很乖,教起孩子很容易落入刻苦勤儉、認真,管得密不通風。我想女生像她這樣乖了一輩子,最好的命運不過是嫁給我這樣一個男人,哈哈,我比較有彈性,所以小 孩寧可讓我來管。而且媽媽常常太心急,亂槍打鳥的一天數落孩子十八件事。但我覺得,教孩子不能同時講很多事情,只有「聚焦」才會有效。
在教 養上,我經歷最久,長達六、七年至今還沒解決的,就是培養孩子「守時」。我的小兒子很會賴,常常下課看人家打籃球忘了時間,遲了上課或回家。但每次他遲 到,我一定不在當下念他、訓他,而是等他有空時再好好聊。聊什麼呢?我要他回溯在整個過程裡自己的想法,要他至少記住自己最後一次看錶是何時?當時心裡在 想什麼?就這樣,談了六年。漸漸的,他遲到的次數減少了。
我這麼重視守時,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承諾,而時間又不會太哲學,是很好的借鏡。


Q所以教養小孩,你會花很多時間和孩子談嗎?

A:我感覺養小孩比較像養植物,要有長遠的計畫,要懂得聚焦。我太太養植物都不會活,不是澆太多 水就是施太多肥。其實教小孩真的不用花那麼多時間。當你用超過應有的熱情時,就會失去耐心、沒辦法持久。應該像農夫養一大片田,早起看有沒有水,該除草的 除一除,很勤快但沒花很多時間。我常跟太太說,小孩要「陪伴」,而不要常常「看著」他。
還有,帶孩子是不能追求效率的。對人追求效率是什麼 呢?是要他趕快長大、結婚、生小孩,然後送進棺材裡嗎?我認為,父母能對小孩人生產生的影響,可能連一○%都不到,正因如此,你更不能亂出手,因為你能跟 他講的可能只有十句話、十個重點。千萬不要一直把想要給他的,統統強塞給他。我們要相信,樹苗只要有水分、養分,自己會長大,父母能做的就是「基礎工 程」、除除草,我們很難把他弄得變漂亮、變大樓、甚至還做裝潢等。

Q哪些是你所謂的「基礎工程」呢?

A:譬如「健康」就是一 個基礎工程,所以我從小就把孩子丟去學游泳、打跆拳,各種能夠勞累的都要去做。然後是「品格」,包括:守時、懂得承擔責任不逃避。所以我會用六到十年來 做,持續的、有態度的去做,花時間和他們聊,了解其中邏輯,但都不給結論,否則他們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還有件事情我也和小兒子玩十幾年,就是「認錯」。他小學時曾經偷媽媽的錢買game boy,甚至還搞出兩套聯絡簿來。我常講,你看報紙上或政治人物的行為會發現,他們跟小孩一樣,總是不認錯←說謊←把事情搞大←惹出麻煩←到最後事情就爆 了。錯誤不會死,但死的是人錯誤的反應。我就會一次次的跟他談:你覺得事情在哪裡時付出的代價會最小?於是現在他慢慢比較不犯錯,也有勇氣認錯。
我 所謂的基礎工程,還有「自我思考」與「連結他人」的能力。譬如有天孩子回家,問我要不要簽署判那位燙死親生孩子的父親死刑。我說我不簽,也舉了他自己小時 候有次錯把葡萄酒當葡萄汁喝後的胡亂行為說給他聽,希望他了解,沒有一個父親願意殺死自己的孩子。我告訴他,做一個決定,不要只想一個角度,起碼要想兩 個。因為大部分青少年的氛圍很小,很容易從眾。
我希望他除了會想,也要能夠去連結他人,用很快的速度去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與在乎的事情。唯有這樣,別人也才能感受到你的想法與情感。

Q對於課業,你有沒有什麼要求?怎麼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生涯的方向?
A:以前年輕時會在乎,現在大了,比較在乎的反而是他們的態度。像現在他們都知道,自己混了兩年,要考學測、基測,這一年得好好的拚,否則以後就沒得玩了。現在,反倒是我和太太最快樂和自由的時候。

我覺得,過去書念得好不好很絕對,以後出社會的成就,也很絕對。但多元化的社會,行業變多,只要有足夠熱忱、能力與興趣相符,同時可以熬過一段無聊過程以 鍛鍊出一種專業,絕對能成為箇中佼佼者。亦即學歷並不等於人的幸福力。所以,我覺得應該盡量讓小孩多方面去接觸,找到自己的興趣。

像我的小孩,從要當總統、消防員到當醫師,在他不斷的嘗試後,起碼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 麼。老大就說他想學財經,想變有錢。他小學三年級時曾經因為不愛寫字,跟我說他不想上學了,要我給他三天好好考慮。我說那也很好,可以在家自學,或者也可 以日後去念職業學校,都會有出路的。結果他到處徵詢意見後,還是決定回學校念書,只因學校裡有同學可玩。
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在自由中得到自 由,幫助他們茁壯、長得更好,更有幸福競爭力,遠比課業、學歷上的高低還來得重要。而這一年,雖然似乎是被逼著要去念書,但人生的命運常常就是你碰到什 麼,就去面對。不妨把學測和基測當做是訓練自己的意志力、當做是打仗,所以一定要吃得好、睡得好,只要用對的方法,就會看到進步。

文章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484&page=1






寶寶氣質與教養

 

採訪撰文/黃子恬

※我家寶寶好難帶--什麼是寶寶的先天「氣質」?  
這裡所談的「氣質」(temperament)並不是我們平常習慣的認知(形容人的優雅態度和風範),而是指寶寶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性情,寶寶對外在環境和 刺激的反應方式。研究顯示,「氣質」主要是由生物遺傳因子所構成,因此嬰幼兒階段會顯現出寶寶的基本個性;但隨著寶寶長大,遺傳對氣質的影響會減低,環境 的影響會變得更重要。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副教授表示,國外曾有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拿一些玩具在一群約4個月的寶寶眼前晃動,發現有的寶寶起初反應很興奮、手舞足蹈, 但沒多久就開始表現出生氣、不高興的樣子;這樣的寶寶追蹤至14個月時,發現他們的個性其實是比較內向的,比較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對外在刺激的接受度較 低。而實驗中有一些寶寶在看到研究人員手中的玩具時,雖然沒有表現出特別興奮的樣子,但神情自在放鬆,這樣的寶寶到了14個月時,反而表現出很能接受新的 事物、比較外向的個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研究發現,是因為第一種寶寶的刺激接受度原本就較低,所以一點新奇的事物他們就會感受很強烈,當刺激過度時就會感 到疲累而表現出生氣煩躁的樣子;反之,第二種寶寶因為刺激接受度較高,所以比較不會表現得那麼“High”,但其實他們的先天氣質是比較敢於嘗試新事物 的。

即使是同樣的父母,所生下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氣質。因此父母可能會發現,同樣的教養方式,為何用在老大管用,用在老二就行不通?或是同樣發生一件事,老大 和老二卻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此外,所謂的「好帶」、「難帶」其實與父母自身的個性能否與孩子適配,以及父母對孩子所抱持的期望有關,例如:有的父母比較喜 歡靜態活動,或是年紀大了、較容易感到疲憊,可能就會覺得寶寶怎麼活動量那麼大、帶起來很辛苦。因此,父母需要先有正確的觀念,瞭解「氣質」其實並無好壞 優劣之分,試著在自己與孩子的個性間找出謀合之道,並「因材施教」,就可以不用再為親子間的小事抓狂囉!

※他的牛脾氣到底像誰?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為什麼我們夫妻兩人個性都很溫和,可是寶寶的脾氣怎麼那麼拗呢?對此疑問,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副教授表示,寶寶的先天氣質雖然 與遺傳有關,但還是有許多未知因素的影響,而且大人的個性已經過數十年的社會化(所謂的「好脾氣」可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磨練),其實也很難評斷寶寶和「小 時候的自己」到底像不像;有的爸媽也許會問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有這麼難帶嗎?」但長輩的回答也不見得是「事實」,因為數十年前的回憶可能會因為孩子長 大後的表現而改變,比方說:有的孩子可能小時候很皮,但長大後變得很貼心,父母的回憶可能就會有些改變,覺得孩子小時候也還算乖啦。因此,爸比媽咪與其抱 怨寶寶難帶,或是追究到底像誰,不如學習認識並接納寶寶的先天氣質,給予寶寶適當的「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喔!

※寶寶的九個氣質項目
1977年美國的成人精神科醫生A. Thomas和兒童心智科醫生S. Chess兩人在紐約對133個孩童做研究,依據嬰幼兒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可將寶寶的先天氣質分成以下九個項目:

~寶寶的九個氣質項目~
1、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天的時間當中,動作節奏的快慢、活動頻率的多寡、活動幅度的大小等。
2、規律性:是指寶寶的生理機能是否具有規律,如:飲食或排泄數量的多寡、睡眠時間的長短等。
3、適應性:是指寶寶接受、適應新的人事物的難易程度,和所需要的時間長短。
4、趨避性:是指寶寶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或地方,表現出樂於接受(趨)或退縮拒絕(避)的態度。
5、反應強度:是指寶寶針對內在和外在刺激的反應程度,包含言語、動作、情緒表現等的強度。
6、情緒本質:是指寶寶在一天清醒的時間中,所表現出的正面情緒(如:快樂、友善、興奮)和負面情緒(如:生氣、忌妒、難過)的比例。
7、堅持度:是指寶寶對於正在做或正想做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繼續維持原活動,或就此放棄活動的傾向。
8、注意力分散度:是指當寶寶正在做某件事時,是否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的變化)而無法專心。
9、敏感度:是指寶寶對於外在的聲音、食物、衣物、人…的察覺程度,包含感官(嗅覺、觸覺等)和社會知覺(察言觀色)。


1、活動量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布或衣服時,寶寶是安靜的或是手腳不停地揮動?
b.洗澡時,寶寶是否不停地拍打水,還是乖乖地讓您洗澡?
c.寶寶會走路後,是否喜歡跑跑跳跳、似乎一刻也靜不下來?還是可能走沒幾步就喊累、想要大人抱?
(註:「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資料來源/王珮玲教授)

「因材施教」小撇步
活動量高  
1、讓孩子能有機會發洩過多的精力,如:帶孩子去公園玩、假日安排一些戶外活動。
2、在孩子已發洩過精力之後,陪同孩子一起做些靜態活動。
3、讓孩子做你的小幫手,如:幫忙做家事。
4、睡前不宜有太興奮的活動。
5、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可樂或甜食)。
活動量低
1、鼓勵孩子嘗試動態活動,免得影響寶寶的視力發展,成為「近視寶寶」喔。
2、可安排固定時間,帶孩子從事一些體能活動或戶外活動。

正面思考
活動量高的小孩,小時候可能會讓爸媽感到很頭痛,覺得帶起來很累;但其實這樣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反而因為「精力旺盛」而能夠身兼多職,或是耐操耐磨、工作量再大也不覺得累。

2、規律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肚子餓的時間都差不多或不一定?
b.每次喝奶的量都差不多或很不同?
c.睡覺和排泄的時間是否固定?

「因材施教」小撇步
規律性高  
1、儘量維持孩子生活的規律性。
2、若是因故需要改變孩子的作息,或是和孩子約定的事情後來延期,需要提前告知,讓孩子能有心理準備。
規律性低
1、讓孩子配合家人正常作息,例如:即使用餐時間孩子還不餓,還是要跟家人一起吃飯。
2、若孩子在該吃飯的時間不吃,不要額外給零食或點心,讓孩子學習配合家中的用餐時間。
3、訓練孩子按時做完該做的事,當他按時完成時,給予適當的鼓勵,以培養習慣。

正面思考
爸媽要先明白寶寶的規律性是天生的(除非大人自己的作息不正常,導致寶寶也沒法規律作息),因此對於寶寶的狀況不要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不會帶孩子才會這 樣。規律性低的寶寶雖然平時可能會讓爸媽覺得「很難掌握」,但相對來說,當爸媽的作息有些更動或臨時需要改變時,這樣的寶寶也比較不會有情緒反應。規律性 低的寶寶通常在上學之後,就會因為學校的要求和作息時間而漸漸規律,因此這項氣質是最容易受到後天環境影響的。

3、適應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換房睡時,是否可以很快適應?
b.是否能夠很快適應新的保母?
c.是否能夠很快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

「因材施教」小撇步
適應性高   
1、為孩子篩選接收的訊息。
2、這樣的孩子在幼年時照顧起來會比較輕鬆,但當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時,家長就要特別留意孩子周遭的朋友或大眾媒體的影響。
適應性低
1、環境有變動時(如:搬家或去新學校),要提前告訴孩子或帶孩子先至新環境看看,讓孩子能提早準備,並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
2、協助孩子有足夠時間複習功課,不要因為學習上的挫折而不喜歡上學。
3、當弟弟或妹妹出生前,要先給孩子做心理準備;寶寶出生後,試著讓孩子參與照顧寶寶,並儘可能讓孩子知道爸媽還是很愛他的。

正面思考
適應性低的寶寶因為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或他原本不喜歡的東西,因此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容易受到負面事物的影響。

4、趨避性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寶寶是否不怕生、不怕在大庭廣眾前說話?
b.換副食品時,寶寶是否能夠馬上接受?或是拒絕再嘗試?

「因材施教」小撇步
趨性傾向(外向)   
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或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隨便告訴陌生人家裡住哪,或告訴別人家裡的情況。
2、給孩子適當的限制。
避性傾向(內向)
1、體諒孩子容易害羞的狀況,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
2、不要一次太多陌生人來家裡作客,最好是以熟人為主,夾雜一、二位陌生人,且最好提前告訴孩子,讓他先有心理準備,並可請孩子幫忙準備水果或點心來招待客人。
3、給孩子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讓孩子逐步地提高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正面思考
趨性傾向的孩子個性較為外向,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都很大方;避性傾向的孩子對於陌生的人事物則較易警覺,不容易發生危險。

5、反應強度
寶寶的行為參考指標
a.身體不舒服或心情不好時,是否會大聲哭鬧,或是悶不吭聲?
b.對於不想吃的東西,會強烈抗拒或是平靜地拒絕?
c.遇到困難時,會又哭又叫、反應激烈,或是溫和地反應?

「因材施教」小撇步

反應強度高   
1、父母需有一致的教養態度,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2、冷靜面對孩子的強烈反應,不要受孩子影響、跟孩子怒火相向,反而可能讓親子關係惡化。
3、防止孩子傷害自己的身體。
4、訓練孩子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用語言或畫畫,而不是單用肢體或哭鬧來表達。
反應強度低
1、父母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以免因為看不出來而忽略孩子的需要。
2、間接瞭解孩子,如:看孩子的圖畫、學校日記,並可多和老師交流孩子的狀況。
3、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正面思考
反應強度高的孩子,爸媽能馬上警覺到孩子的不舒服,比較不易忽略孩子的需要;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則是情緒平穩,容易相處。
諮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珮玲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陳富美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 鍾秀足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倪信章
本文摘錄自《嬰兒與母親》10月號,更多內容請見「懷孕、生產、育兒情報站」

文章來源: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