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家長溺愛孩子十類可怕後果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孩子身上的缺點源於父母的過失

年幼孩子難免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對於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給予嚴厲的責備,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點都是源於父母的過失。
因此,為了孩子的身心發展,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時時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統的學習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識,科學地幫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點。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裡,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任性,源於父母過於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寵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因此,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於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並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的場所或時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牆上亂畫畫,本來父母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獎勵的方法,“如果你不往牆上畫,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顯然,這種方法會縱容孩子今後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從管教,源於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
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一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像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後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5、孩子缺乏自信,源於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准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父母快樂‧小孩才會快樂


很多父母自己並不快樂,不時繃著一張臉,但他卻喜歡對孩子說「希望你可以快樂成長」。面對父母的不快樂,孩子其實很難體會什麼是「快樂」,更不用說要怎麼達成父母「要他快樂」的期望。所以,希望孩子快樂前,先讓自己快樂吧!
傳統社會對於「父母」的角色認定,總是認為應該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付出,似乎養兒育女就該是一輩子放不下的責任。而「快樂」這回事,好像總輪不到父母享受,而是建立在對小孩的期望。等到孩子長大,父母就會面臨「空巢期」,特別是母親會覺得頓失重心而不知所措。 
父母是快樂先行者
身為現在的父母,實在不必繼續背負著傳統的價值認定,而應該對父母的角色有新的認知,讓自己可以從中獲得趣味,不只孩子成長,父母也要跟著成長,讓育兒的過程充滿快樂,同時是自己樂意享受的,如此一來,不僅父母感受快樂,孩子也才能感受到快樂的氣氛。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謝淑美表示,「快樂父母」的定義應該是能夠接納、喜歡、理解自己的人,真正知道我是誰?自己要什麼?自己在做什麼?基本上,快樂的父母應該是一個快樂的人,而快樂是自己給自己的定義,不是建立在別人的眼光上,更不須以成敗論英雄。
唯有自己先快樂了,才能為子女帶來快樂!但該如何讓自己快樂,做個快樂的父母?謝淑美提供4個秘訣,協助父母做個「快樂的父母」:
1. 試問:自己真的願意快樂嗎?
謝淑美提到,她們曾經對請學員每天紀錄一件快樂的事和一件不快樂的事,結果在快樂的那一欄,學員都寫得很少,甚至空白;而不快樂的那一欄卻是多到寫不完。學員紀錄不快樂的事情如:孩子今天耍脾氣、先生比較晚回家……其實並不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但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我門一直在等待快樂,期待別人給自己快樂,當好的事情來臨時,甚至還不敢相信這是不是夠好;反之,對於不如意的事情,總是盡可能去擴大,讓它佔盡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的生活。
所以,想要快樂的前提是,自己真心願意快樂嗎?是否真的像要去追求快樂?並願意為它努力。如果是,那麼,第一件事就是要培養自己凡事看光明面的能力,謝淑美舉例,家中有嬰兒的父母,對於嬰兒發燒生病會很擔心,這時,如果只是一味的擔憂,讓自己手忙腳亂,反而於事無補,如果能想想,嬰兒總是會生病,這是讓他的身體產生抗體對抗病毒的機會,一切的擔憂就會比較釋懷了。
2. 行動:好好的照顧自己、疼愛自己
每天都要照顧自己一下,疼愛自己不能等待。謝淑美提供一個方法,就是每天給自己10分鐘,跟自己獨處,讓自己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一段時間要先安排好,可以是在孩子醒來之前,或是睡著之後,做什麼由自己決定,看看書、聽一聽音樂、和自己說說話都可以。剛開始可能很不習慣,但慢慢地,當自己有機會和自己獨處時,會學以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
3. 練習:對自己採取比較開放、接納的態度
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對著鏡子問問自己:「你怎麼了呀?有什麼委屈嗎?是不是很累了呀?要不要抱抱啊?……」以問句的方式問自己,而且持之以恆。有些媽媽常會期待先生給一個擁抱,說一句「辛苦了!」但積極一點的做法是,學習用比較開放、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自己先學會愛自己,而不是等待別人的愛。當學會愛自己以後,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4. 培養:找出自己的興趣
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曾經有過感覺又沒能玩得淋漓盡致的活動,就從現在開始玩吧!去做一件喜歡又可以讓自己快樂的事,找回玩的能力。喜歡閱讀,就去看書;喜歡園藝,就種種植物;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不妨想想以前自己喜歡什麼,而當時又無法滿足,像是想學鋼琴、想玩紙娃娃等,這些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做,生活會因此而充滿樂趣與歡樂。
6 tips培養快樂孩子
謝淑美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自信、樂觀、自制力強等諸多特質。每位父母都想培養出快樂的孩子,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但如何才能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呢?她提供以下的方法讓父母參考:
1. 快樂的父母才能教出快樂的孩子
快樂的情緒會互相影響,若是父母每天都帶著一副很嚴肅的面孔回家,孩子看了當然也快樂不起來;反之,若在回家之前,能先轉換心情,以笑嘻嘻的面容回家,孩子自然能感受那一份快樂的心情。
有快樂的父母,就有快樂的小孩,是不變的鐵律!謝淑美建議,當你感覺情緒快要失控,很想對孩子大吼大叫時,最好先讓自己轉換一下環境,到外面走走,做些會讓自己高興的事情,等到心情平復了,就能和顏悅色的對待孩子了。
2. 每天專心的陪小孩一段時間‧做一件事情
父母每天要挪出一段時間,哪怕只有5分鐘或10分鐘都好,陪小孩探索一件事情,玩積木、聊聊天都可以,但必須是專心的和孩子玩。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他是被誠心的對待,體驗他是被疼愛的感覺。
3. 對孩子的標準要寬鬆一點
她提醒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終究只是一個小孩,要把他看作是小孩來對待,給他時間,用心等待,不要期望他馬上就要怎麼樣。如果父母都能調整自己看小孩的眼光,欣賞他、鼓勵他,只要看到他有著細微的成長,都能滿懷樂意的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悅,那麼,父母才能看到原來自己的孩子是那麼棒,孩子也才能被鼓舞,高興的過每一天。
4. 多讚美孩子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要馬上給予讚美。每個人都喜歡聽別人的讚美,只要想一想,自己被稱讚時曾有過的快樂,你就不會吝嗇讚美孩子了。
讚美的話除了「很好!」「你好棒!」這些字句外,還可以更具體一些,說出細節,讓孩子知道哪裡做得好,值得父母鼓勵,例如:「你今天早上跟隔壁的阿姨說早安,真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如此,孩子可以從讚美中了解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從中得到滿足外,也能繼續地保有該項良好的行為。
5. 營造幸福愉快的家庭氣氛
若是孩子能在一個愉快的家庭氣氛中成長,對於他未來的生理、心理健康發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父母可以利用吃飯時間,在輕鬆氣氛下和孩子聊聊今天發生的趣事,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或是利用洗澡時間,和孩子唱唱歌、說說話,對孩子而言,這會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6. 用心聆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父母無論多忙,都應停下來專心聽孩子說話,學習聆聽孩子的心聲。聆聽,不僅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關心他的,而且可以了解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適時給他幫助。
父母聆聽孩子說話時,要避免露出不耐煩的表情,也不要打斷他說話,或急著幫他表達,否則孩子會以為你不聽他說話,以後也不想再主動開口了。
上床睡覺前或是往返保母家、幼兒園途中,都是傾聽的好機會,當孩子對你說話時,要停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他講話,即使他要說的已經說過許多遍了,也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充滿喜悅與辛酸,若是父母都能把它當做是一件值得享受與成長的事情,適時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父母能做的是陪伴、支持和不斷地鼓勵。陪伴的同時,也去享受當中的樂趣,如此一來,才能成為快樂的父母,孩子也才能擁有快樂的童年與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