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二)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要怎麼樣才能學得好、學得快樂?
首要的關鍵因素是:熱情
但很多孩子根本不需要在學習上產生熱情,對於學習動機更是無所謂。而很多父母唯一要確定的動機與決心是,在分數上爭勝爭贏,要擁有超越別人的野心,這就是成長,就是未來的保障。
因此辛勤付出的老師們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拼命的灌輸學生知識,追求高成績、高升學率,學習已變的枯燥又無趣,上學是學生心中最痛苦的事。真正教育的功能及本質已蕩然無存了。

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二)
※快樂學習(寓學於戲)
※人格養成(人生守則教育)
※學習動機養成

時間:4/7(六) 13:00入場
地點:學棧(台中市西屯區大墩路921號4樓)
主辦單位: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
本學會會員或提前預約者可免費入場
報名專線:0911-417410(李小姐)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洪蘭:管愈多,反彈愈大



圖片來源:Rita Tsao 提供
一位媽媽說,她為了鼓勵孩子閱讀,特別在新居規劃一間閱讀室,裡面有沙發、音響、不傷眼的日光燈,但孩子還是不喜歡看書。我問她給孩子看些什麼書,她報出一長串的世界名著。這就難怪了,不喜歡,怎麼肯看呢?


有天演講完後,一群媽媽圍上來。一位媽媽說,她為了鼓勵孩子閱讀,特別在新居規劃一間閱讀室,裡面有沙發、音響、不傷眼的日光燈,但孩子還是不喜歡看書。我問她給孩子看些什麼書,她報出一長串的世界名著。這就難怪了,不喜歡,怎麼肯看呢?
有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父母,一開始應讓孩子選他喜歡的書,不必急著要他讀世界名著;一旦他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後,他有一輩子時間可以慢慢的看。父母也不必花大錢買沙發,看書什麼姿勢都沒關係,站著、坐著、躺著,趴著都可以看。閱讀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不要讓孩子以為只有在教室或書房中才能閱讀。
另一位媽媽則說她孩子很愛看書,但不愛做功課。每天回家敷衍了事,把功課趕快做完,就去看喜歡的書,她也很煩惱。其實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總得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父親常說:「先做你必須做的事,你會發現,突然之間,你有時間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分課內、課外,只分有用、沒用。背景知識愈廣,讀課本愈輕鬆,與其硬性規定未做完功課不准看課外書,不如把時間支配權交給孩子。
有時候父母管得愈多,孩子反彈愈大、學習效果愈差。如果什麼都替他規劃好,孩子失去了自主權,反而會認為「這是你的事,不關他的事」。我們常看到,在後頭一直催的母親,她的孩子走路反而慢吞吞;一直提醒孩子帶東西的母親,她的孩子反而忘東忘西。還不如告訴孩子,從放學回家到就寢前,這段時間都是他的,只要把功課做完,時間由他自己分配:功課做得快,多一點時間玩;做得慢,少一點時間玩。媽媽信任了他,他不可以讓媽媽失望。你會發現,孩子常因為你信任、尊重他,而更加自重自愛。

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訓練孩子獨立不是萬事由他去,美其名曰「自由發展」。我曾見一個七歲大的女孩,一個不高興,甩她母親的門。我大吃一驚,問怎麼可以容忍孩子如此不禮貌?母親無奈的說,她是按照英國夏山學校的方式在教孩子,讓孩子身心自由發展,結果變成這樣。這根本錯了,自由發展不是任性發展,更不能一言九「頂」:母親說一句話,孩子頂九句話。
紀律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從小學會尊重他人;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學習的,因為學習需要紀律。
一場演講下來,發現父母的問題還真多,但綜合起來,都跟管教有關。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種樹不難,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樹種好了,就不必天天把樹挖起來看有沒有活。教養孩子也一樣,家中規矩定好了,就不必天天問他過得好不好,持之有恆,孩子自然成長。


文章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908&page=1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好爸爸的情緒教育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根據《親子天下》網站針對媽媽的調查,超過四成的媽媽覺得另一半並不了解她
,顯見男人在扮演情感夥伴上並不稱職。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所副教授鄧蔭萍認為,好爸爸的條件包含「知、情、技」,
而情感的部分,是目前最被忽視的。這使得許多爸爸不知道怎麼跟家人有情感的
連結,甚至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表達情感、處理情緒,成為男人當爸爸之前,必修的一堂課。但是這堂關乎男人
整個家庭幸福的課程,卻在男孩的教養過程中缺席。
為什麼男人沒有互助團體?
對男性角色有長年觀察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指出,男人的權力和知識繼續成長,
但感情表達力卻在青少年或更早以前就發展停滯了,甚至是社會不鼓勵的。
「事實上,大部分的男性都沒能準備好成為一個情感健全的成人。」兩位知名的
兒童心理學家金德倫與湯普森,在他們合著的《該隱的封印》裡提到:「刻板印
象中,男性是堅強的,這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對於這樣一個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過程,使男孩遠離健康的溝通、情感的
認知與表達。男孩甚至要把害怕的感覺隱藏起來,以沉默面對。」
傳統上強調堅強勇敢的男性教育,讓多數男人缺乏向外求助、尋求資源的習慣。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男性,完全不會跟同事討論育兒的問題;
一成五的男性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過教養的困擾」;近七%的男性遇到困難
「不會去求助」;四分之一的爸爸會跟太太求助;只有一成六的爸爸會請教自己
的上一代(見一三五頁)。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就說:「男生很不喜歡分享心裡的話,男生
有問題都自己解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困擾講出來給別人聽。你怎麼可能讓
一個爸爸分享教養的問題呢?他怎麼分享呢?」
情感表達的需要被剝奪
做為一個男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常被剝奪表達情感的需要。這也使得許多
男人找不到情緒宣洩的管道。「男兒有淚不輕彈」,讓許多男人不斷壓抑情
緒,他們有的變得很「ㄍㄧㄥ」,直到有天情緒如火山爆發,甚至演變成憤
怒、攻擊,或是用喝酒、外遇來排解痛苦。有的則變得愛吹牛亂蓋,轉移焦
點,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真正的感覺,也害怕別人觸碰他的內心世界。
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曾研究男人說謊的動機。他發現,男人說謊的機
率比女人高。「男人說謊,是因為很多事情他做不到,只好亂蓋,減輕他的
壓力與挫折,而女人愛說話,跟三五好友說說話,壓力就抒解了。」彭懷真
分析。
男人要改變自己在感情表達上的弱勢,首先得補修情緒教育這一課。
練習表達情感、處理情緒
儘管生理上大腦的研究發現,男性的情緒表達的確不如女性流暢。但愈來愈
多男性發現,溝通、表達情感、處理情緒的能力,都可以透過學習而成長進步。
在荒野保護協會裡,有很多爸爸參與、甚至成為重要的義工。李偉文發現,
雖然很多爸爸是被媽媽逼來的,一開始也只願意參加活動,不太習慣分享心
情,但當這些爸爸的互動交流愈來愈多,他們都發現跟孩子相處很快樂,跟
孩子有更多話可談、可以有更多互動。

李偉文說:「我看到很多荒野爸爸在改變。」他建議男人可以從參與活動型
的團體開始,尋找互助成長的夥伴。
專長婚姻諮商的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建議,男性要練習用「語言」而非「發
洩」表達負面情緒(例如告訴對方「我氣炸了」,而非摔門、砸東西),除
了減少誤會,也給對方機會一起解決問題。
《該隱的封印》一書也提到,男孩學會情感語言後,才能擴展能力,更清楚
表現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只有憤怒與激進等有限的選擇。他們需要在家裡與
學校練習,也需要被鼓勵使用情感的語言。
男人要學會求助
對於習慣「天塌下來都要自己扛」的男人而言,現在其實有更多的自由可以
向外尋求協助。
緯創資深品牌經理趙蔚嘉就覺得,過去男性的尊嚴很重要,現在男性可以示
弱,所以也可以有多一點的發洩,可以去騎騎車,也可以偶爾軟弱一下。
全職奶爸陳嘉佑初當奶爸時,逞強要同時照顧太太跟小孩,結果弄得自己快
崩潰,幸虧太太的姊姊及時協助,讓他得以喘息。他深深體悟到當父親不要
太逞強,要懂得適時求助。
今年初因為金融風暴,許多爸爸被裁員、減薪或投資失敗,一時經濟陷入困
境。這種深度的恐慌如果沒有向外尋求支持、協助,足以讓男人走上絕境。
一位也經歷過這種恐慌的年輕爸爸吐露心聲,他股票慘賠一直悶在心裡不敢
講,幾乎讓自己的工作跟家庭都陷入風暴。直到他開誠布公跟太太訴說他的
遭遇、心情,並且獲得家人的體諒,他和家庭的危機才得以度過。

養彈性,豐富情感生活
男人要解開刻板印象對情感的壓抑,還需要多培養一點彈性。
金德倫以自己為例指出,他從小接觸不同的角色模範,除了跟著爸爸熱中戰
爭小說、跟著哥哥打棒球,也跟著母親一起下廚、學做縫紉,學會傾聽女性
間的對話。
這樣的經驗讓他有機會脫離傳統男人的束縛,長大後面對現實世界時,有更
多彈性。
金德倫認為,男孩的情感工具箱裡,最缺乏的工具就是「彈性」。他鼓勵男
孩學習培養這種彈性,優游的進入自己的內在感情世界,更誠實面對自己的
感覺,並找出感覺的根源。
當男人可以更誠懇的面對情感、更健康的處理情緒,必然能擁有一個更幸福
均衡的人生,也必然會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好爸爸。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媽咪,不完美就好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夏瑞紅

2月4日,一位新手媽媽帶著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從大樓上一躍而下。成為媽媽之後,擔心的事突然多了起來,與丈夫相處、孩子是否健康聰明……都只是每位母親眾多煩惱中的一點點,當一個好媽媽,能不能多善待自己一點?
媽咪,不完美就好 你是一位,有價值的媽咪

每天為孩子處理生活大小事、為家庭忙碌奔波,甚至是為家庭中的經濟盡一份心力的你,是否曾感覺到疲累、覺得自己不知道為何而忙?享受媽咪照顧與愛的寶貝及每天也為了生活打拼的另一半,似乎總是不能明白自己的努力,就是會惹自己生氣……媽咪們每天重覆著永無止境的工作,雖然應該為了有個可愛的孩子、圓滿的家庭感到滿足,有時卻會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台灣媽媽,為誰忙?

當你感到生活壓力龐大時,是否想過這些壓力從何而來?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壓力,還是由於別人都這麼做,所以我們也必須完成才能顯出自己的價值?在台灣,媽媽們生完孩子之後,緊接而來的責任排山倒海而來,一波接著一波,好像永遠不會結束一般。為《媽咪必修的不完美學分》作序的作家夏瑞紅,對台灣第一個孩子大約為0~20歲左右的都市媽咪們,有以下幾點觀察:

 台灣的母親,大多是忙於兼顧工作與家庭的職業婦女,全職媽媽很少。
 對保母、托兒機構或幫忙照顧孩子的親戚依賴很深。
 對育兒相關書刊資訊的需求與接受度很高。
 對孩子的飲食安全與營養衛生頗焦慮,但充滿無力感。
 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很大,生活已經很累,所以很少讓孩子參與家事。
 為孩子做盡一切,但卻仍時常莫名覺得好像對孩子若有虧欠。
 傾向以給孩子買昂貴用品、讀名校、參加高學費活動來「善盡母職」。
 認為孩子將來的競爭舞台是全球,對手是大陸拚命出頭的新一代,擔心孩子沒及早準備未來會淪落弱勢。
 看重孩子是否有自信有創意、能表現個人風格,勝於看重孩子是否吃苦耐勞有禮貌。
 崇尚適才適性的人本教育,但又很怕孩子沒競爭力;對孩子要求很高很嚴,又很怕和孩子關係處不好。容易不自覺討好孩子,甚至偏袒、寵溺,面對孩子的心情總在矛盾中,常自我懷疑。

你也是深陷這樣迷思的媽咪嗎?有的時候我們期望從孩子、先生的成就上看到自己的價值,但其實最有價值的,就是你自己本身。
放下焦慮,找回自己的價值

“我希望妳能夠明白自己的價值。在我多年的觀察裡,我發現妳總是對自己太苛刻。我知道妳把母親這個天職看得相當重要,妳努力把事情做完做對,每一天都評估著自己的表現。但妳必須知道,妳對自己的評估遠比孩子對妳的評估要嚴格——他們只是需要妳。孩子不介意妳是胖是瘦,不在乎妳給他的巧克力蛋糕是自製或是買來的,他們只是想和妳坐下來一起吃。妳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很重要,因為妳的感覺愈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愈好,這樣一來,妳和孩子雙方都會更加快樂。”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1:真正瞭解身為母親的價值

愛孩子的時候,相信媽咪們絕對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有多好、外表有多亮眼而愛著他,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自責不是一個好媽媽時,除了看看是否認清孩子真實的需要外,也得想想到底什麼才是母親最不容取代的價值呢?身為母親,夏瑞紅認為媽咪們最不容取代的價值,其實就是陪伴孩子從每天日常家事中學習並建立打理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充分感受被愛被信任。
怎麼比都不會滿意的賽局

前面提到,台灣的媽媽在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與別人作「比較」,從孩子的食量、身高體重、打扮,到孩子長大後的學業成績及才藝表現等等,似乎是一場永遠沒有結果的賽局。嫉妒之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首先先試著面對你的嫉妒心,若能以平衡的心態面對事實、誠實的過生活,你會覺得好得多。

“面對真相不容易,但只有正視這不安全感,才能夠開啟健康快樂的生活。打破競爭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其他領域的問題,包括和金錢的關係,如何過更簡單的生活,更懂得愛人,增進友誼。如果我們不能控制競爭的欲望,在控制其他的習慣上也會相對困難。”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4:我們都在競爭,卻不自覺
競爭少一點,滿足多一點

從小,我們就幾乎生存在一個隨時都必須競爭的環境,從學業、男友、事業,到孩子的成就、老公的表現、家庭的品質,事事都可以被自己/朋友/長輩拿來作比較,習慣在這樣的生活中時,要警覺嫉妒與競爭變得非常不容易。若要消除愛比較的不安,可以怎麼從日常生活做起呢?夏瑞紅建議媽媽們,每天生活中儘量騰出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有助於靜心,懂得珍惜並善用已有的,知足常樂,也面對現實,接受缺憾,樂觀祝福未來。此外,找機會去為別的母親或家庭服務吧! 在盡力為人付出的過程中,嫉妒之心常會悄悄沖淡。
物質重要,愛更重要

有時出於競爭心態,有時貪看孩子的歡笑,爸比媽咪們常常不小心就掉入「以物質滿足孩子」的陷阱之中。雖然物質的確帶給我們許多滿足,但這樣的滿足就像是填不滿的深坑,每一次滿足過後,就要更多、更有趣的事物繼續填補。夏瑞紅認為,雖然人的生存必須仰賴許多物質,但物質只是支持生存的部分條件,不是全部,「生存的根本是愛」;而且,所謂「良好物質」在每個人身上的定義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孩子有張自己的床就「良好」了,有人認為還需要一整間專用套房才「良好」。
別迷失在你給的物質當中

“弔詭的是,對於母親而言,給予是自然美好的,但我們經常忘了給孩子真正重要的一切(我們的時間、關注和情感),而是花精神去買東西給他們。我們這麼做是因為認為那些事情比我們本身更重要。動機並沒有錯,只是被誤導了,我們以為更好的房子、學校、衣服、家教、鋼琴課等等,讓我們成為好母親。父母們未必意識到這樣的信念,因為它是一種潛意識的作用。”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5:不再憂慮金錢,發掘真正的滿足

媒體及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時時打著讓我們倍感驚慌的廣告「給孩子更好、更健康的環境!」、「別讓你的寶寶抵抗力降低!」、「孩子的IQ,從小培養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少了種種商品的幫助,似乎還真的是不可以。近年來景氣上上下下的波動,低谷又總是比山峰來得多,許多東西不買會焦慮,買了,又更讓錢包焦慮!該怎麼做,才不會迷失其中呢?夏瑞紅提醒父母們,為孩子買物品前,要警覺到「這真的需要嗎?」或只是炫耀、武裝、依賴的心理作祟?並提醒自己,太快擁有太多,其實無益孩子的成長,甚且有害。

與其提供物質滿足來保障孩子快樂,不如培養孩子的生活彈性、應變能力與創意,教他們如何生活,才能擁有很多可以快樂,擁有少少的,也可以快樂。
生活簡單更很快樂

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算「足夠」?買了一台漂亮的電視機,覺得不夠便添加了能播放藍光影片的播放器,再不滿足又在商家中流連只為找到能發揮最佳音效的音響……一件一件的物品添購完之後,更新的產品又隨之上市,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足夠?夏瑞紅認為,基本物質生活不能維持,可能會讓人「不容易」快樂,但不是「不可能」。還記得自己或自己父母小的時候,雖然沒有現今如此富足的生活條件,卻開發了多少生活創意與生活韌性嗎? 往日童年不見得比今日童年不快樂,關於物質到底夠不夠、好不好,常常是基於比較而來的,當體認到這一點時,再衡量自己的現實條件、量入為出,並放棄與別人比較時,日子會簡單些,也好過些。

“妳所傳承給孩子的,是妳的人格,而不是股票或債券。所以,找到妳人格中最好的部分,不斷在孩子面前展現。當妳這麼做的時候,妳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孩子也從妳身上獲得更多,學習更多。”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5:不再憂慮金錢,發掘真正的滿足

在根本而深刻的地方找到滿足
網路上一個知名的部落客媽咪,曾寫過一篇關於他所買又美、又適合自己的包包的經驗,看似一篇與消費息息相關的文章,到文末他卻發現,雖然包包的美讓自己滿足,卻沒想到這樣的滿足不超過一天,比起買書,包包帶來的快樂是遜色許多。看看眼前的東西吧,下定決心開始喜歡他們時,心靈就會這麼簡單的富足了。
身為母親的希望

《媽咪必修的不完美學分》中,作者的女兒於印度看見了困苦生活中,母親們即使得面對孩子的飢餓或是病痛,仍充滿著信心懷抱希望。因為比較,因為不滿足,我們漸漸對於周遭富足的生活視而不見。還記得剛要結婚、剛歷經數小時的產痛與孩子面對面的那一刻嗎?曾經如此懷抱希望的母親們,養育孩子時,就該試著把這樣熱情與信念繼續帶給孩子,成為他們將來面對各種困難時最佳的支援,影響他們成長時的各種需要,將來,孩子們不僅能正向的往前跑去,與媽咪的關係更會是緊緊相依,成為彼此最獨一無二的那個人。



夏瑞紅
現職:家庭主婦
經歷:文創投資公司協理、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報社副刊主編、報社新聞記者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 首場


天才不單單只是天賦,而是可以教出來的!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與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於今日民國101年3月17日舉辦第一次的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 《孩子的非凡人生從父母開始》 《嬰兒期的體能教育與智力訓練》 。 
 
 講師:范萍影老師

很高興能邀請到品格教育學會的理事長-范萍影老師為我們分享卡爾威特的教育, 在演講的開始,范老師妙語如珠的向大家介紹卡爾威特的家鄉-德國。 德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擁有良好的工業傳統的國家而德國的教育政策是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和受教育的方式。范老師曾到過德國十次,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在德國所看到的德國家庭教育方式,其法有別與台灣,德國強調的是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誰也無法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除非他自己放棄了。


卡爾威特是如何使一個被當成智能低下的早產兒成為一個天才呢?身為牧師的卡爾威特堅信,這是上帝給他的孩子,一定能培育成人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天賦而是教育,幼兒早期教育十分地重要,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出生到五歲的教育,而零至三歲階段是腦突觸發展的重要關鍵。范老師也介紹嬰兒期的體能教育與智力訓練,嬰兒階段的孩子要盡可能過露天生活,會走路時每天去野外散步 、 學游泳等都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良好的幫助。智力訓練則要從五官開始訓練,例如:朗讀詩歌、敲小鍾辨別不同聲音訓練聽覺,看五顏六色玩具訓練敏銳觀察力及視覺。


卡爾威特曾說:「早期教育的首要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生活的認識,還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的情感,樂觀、自信、向上的心理和對社會的正確態度。」孩子的非凡從父母開始,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早期教育可以更早推至胎教,甚至於婚前就開始準備,以愛為出發點,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感受學習的快樂,並養成生活及學習的好習慣。

在台灣,大多數的家長總認為教育就是讀書、識字、考試、成績優良就是好孩子,但事實上,錯誤的教育在於灌輸過多的知識忽略了培養能力與品格的重要性,身為父母的我們應更注重孩子的觀察力 、 想像力 、 注意力 、 創造力、溝通力等不同面向的發揮,而非將教育的重點只著重在智力的培養。



講座進行至尾聲時,范老師也提供了音樂教育、天才教育、自然法則、實踐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相關的書籍資訊,鼓勵大家主動認養書籍、分組組成讀書會一同學習,並於往後接下來的講座一同與大家分享。

大家踴躍認養書籍

大家一起熱烈討論教育的情形


演講的過程中范老師生動幽默的分享,讓大家笑聲不斷,透過這次的演講,大家對於卡爾威特這樣的教育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接下來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我們將繼續辦講座來探討這套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也歡迎關心家庭教育的朋友們一同前來參與,相關資訊請密切關注家庭教育交流學會官網http://tsfeia.blogspot.com/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詢問我們。感謝大家的支持!

下次的主題講座時間為4/7
報名專線:0911-417410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子女一輩子的導師

【人間福報2012/3/13 作者:陳金鳳】


吃過苦,才懂得節儉;吃了虧,才是占便宜。

前些日子看新聞報導,對現在很多年輕人崇尚名牌,一個包包五、六萬元都下得了手,感到很訝異;也曾在團體生活中,親眼看到有些人,做事時不見人影,有好康時卻跑第一的現象,感到慨嘆又無奈。

記得女兒國中畢業那年暑假,家裡的經濟狀況突然生變,只好讓女兒到賣豆花的好友處打工,每天一大早五點多,女兒就得騎單車出門,直到中午才回家。也許是體驗過一大早就得出門打工的辛勞,所以現在的她,雖然收入足夠溫飽,仍然節儉又素樸,不奢華也不祟尚名牌,讓我很欣慰。

女兒到外地求學時,也在學校打工,曾回來抱怨一同打工的同學很會打混,該做事的時候卻溜出去,事情都是她在做。我們安慰她:「沒關係,吃虧就是占便宜,這樣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事後果然證明,打工時所學到的東西,在女兒畢業後進入職場全派上了用場,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一點也不含糊!人緣,更是好得沒話說。

懂得節儉,還有負責任的做事態度,是美好的習性和品德,美好習性、品德的養成,來自於家庭教育,而父母就是子女一輩子的導師。



新聞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55412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教出禮貌好小孩

教出禮貌好小孩
圖片來源:小搗蛋 Katelynne --- 黃盈凱 提供

五年級教室窗邊,張媽媽正跟兒子講話。孩子的班上同學好奇湊過來,但出口第一句話卻是「你是誰啊」。連個「請問」都不加的冰塊族,「直接了當」的問候語讓她頓時三條黑線。

台北市某國中教師,發現班上女學生上課偷看課外書,於是走到旁邊輕輕拍了拍學生的手肘暗示把書收起來。沒想到她的反應竟是站起來大聲嗆道:「碰什麼碰!你以為我跟你很熟喔?」一句話帶著十根刺的刺蝟族,讓老師大嘆師道尊嚴不再。

家族聚餐場合,害羞小孩總沒在第一時間向長輩問安。面對僵局,大人口頭禪往往是:「叫人啊!小孩子不能這麼沒禮貌!」平常家裡只有爸媽的小孩,突然間得面對眾多伯叔姑嬸,恨不得身上有一件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悄悄消失《親子天下》透過網路進行的「禮貌指數調查」發現,若以一百分為滿分,受訪網友卻為小孩和青少年的禮貌指數,打了五十九分的不及格分數;成人的禮貌指數也僅低空掠過,得了六十一分。


「禮貌災難」不僅是家庭學校的「小困擾」,也是社會檢視公德心與文明的「大指標」。

去年暑假,宜蘭蘭陽博物館在正式營運前,免費招待民眾參觀。沒想到,館方原本採開放、情境式的展出設計,在國人公德心與禮貌素養不足的「蹂躪」下,慘不忍睹:人氣很高的乞丐蠟像被人用麥克筆塗鴉、古玩展品被偷、池塘明明寫著「禁止跨越」,葉子卻被摘了一半;更別提很多孩子把博物館當遊樂場,不僅在展示區裡追逐、還用腳跺地板,家長卻完全不管。訪客缺乏公共場合應有文明素養的結果,迫使蘭陽博物館在開館前,閉館五天修復,還得加派工作人員,提醒民眾重視最基本的參觀禮貌。
現代小孩為何沒禮貌?

「家長都太放任了,總認為沒什麼跟孩子好計較的,但教養和計較是不同的事,」一位網友觀察親子公共場所的親子團互動,有感而發。
觀察小孩為何不夠有禮貌,與家庭結構組成產生變化,媒體的惡性示範,以及當前過於單向、宣導式的品格教育,都有關係。


少子化浪潮席捲下,小家庭成為主流,每個孩子在家庭受到的關注與寵愛遠高於過去。再加上小家庭都會化的緊湊生活,少了親朋好友頻繁往來,缺乏應對進退的練習機會,是家庭中禮貌教育最大的難題。

議事殿堂與媒體所創造的紛擾戲碼,也是形塑無禮社會的「最佳代表」。有趣的是,即使媒體上看起來爭鋒相對的政黨,「私底下在立院碰面,也會有禮貌的打招呼」。畢業於師範院校、曾五次被公民監督聯盟選為最佳立委的趙麗雲坦承,分秒必爭的發言結構,使立院許多打斷別人發言、爆發肢體衝突的無禮鏡頭,有不少是「演戲」、「不得不」的結構性因素,理性問政的過程,很難在媒體曝光,非理性才能「搏版面」。


學校內的品格教育,太偏向知識性學習。當學習單、檢核表成為推動禮貌教育的主要模式,就很難感動學生,「沒有感動,就無法產生自發性行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系主任周平指出。


將「你應該」轉為「如何做」


「為什麼教育界所採行的各種策略,仍無法解決此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們是否依然不斷重複過去的無效策略而不自知,以致將禮貌視為行禮如儀的形式?」台南市新民國小校長李光榮點出值得深思的盲點。

禮貌的養成,要從三個層面切入:「情感」的同理、「認知」的理解與「行為」的操練。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但昭偉舉例,「大學生不讓座」曾經成為喧騰一時、品格教育淪喪的指標。但他認為,道德指控並不能改變行為,他曾經深入與大學生討論讓座的問題,發現不讓座背後的原因,有需要不同層次與重點的教導。例如有的學生擔心起身讓座卻被拒絕,不知接下來該如何回應而猶豫;或剛好當天學生身體不適、因準備考試覺得疲憊,使讓座成為人性的試煉;也有可能是座位離老人家有段距離,怕自己離座後位子反而被其他人佔去若沒有協助年輕人解決實際讓座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光有同理心的認知,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望孩子讓座,學習達成的方法與技巧也很重要,」但昭偉建議。譬如害怕站起來讓位後卻被拒絕,老師可針對各種實際情境,用角色扮演學習當碰到讓座時可能出現的尷尬情境;或遇上老年人用不客氣的態度要求讓座時,年輕人可以怎麼回應。如何化理想面的「你應該」,轉為實際可行的「如何做」,是教導好禮貌過程中不應忽視的環節。


從行禮如儀,到相互尊重

「禮貌通常都針對下對上的態度,卻甚少聽說上對下要有禮貌,」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教育部國語辭典對「禮貌」的解釋為:「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並與「規矩」並列為相似詞;反映出既有文化中,談禮貌都是從「成人的需求」出發。

「希望孩子有禮貌,是大人的需求;但成人是否也相對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與需求,是我們必須省思的,」楊俐容指出,如何把過去只要求下對上恭敬的禮貌,擴展到人與人相處分際的尊重,是當代教導禮貌的關鍵。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李坤珊,曾為文〈別逼孩子打招呼〉探討禮貌,連續半年成為網路熱門文章。「很多人只看到禮貌的外在打招呼形式,卻忽略了更重要的關鍵:內在感受的交流,」李坤珊直指核心。

她回憶自己在二十年前,甫到美國的第二天,住宿家庭的長輩帶她到自助式餐廳用餐的情景,親眼目睹小孩站在大人前面,小小孩站在大人後面,小孩個子小,取餐動作慢,排在後面的大人不僅不會催促,還會耐著性子,笑著對孩子說「很難拿喔?」的取餐情景,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

「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大人常告訴個頭小的孩子『小孩子不必排了,直接鑽過去就行了。』」相較之下,「把小孩當大人對待」的場景,對經常往返於東西異質文化的她來說,著實是場文化震撼。

在大學裡開設「禮貌與教育」課程的周平提醒,禮貌應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是平等、互相尊重欣賞、包容差異的前提下去談。若某些人因先天身心發展限制,如自閉、過動、亞斯伯格甚至妥瑞氏症,他們在行為舉止、長相、思考方式與眾不同,但我們卻仍用同一套禮貌標準來要求時,就很容易會產生歧視與偏見。「禮貌要真正了解每個人、尊重每個人,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要求每個人都得符合。」周平點出應在尊重、包容的前提下,談禮貌才是公允。

根據《親子天下》網路調查,四成七的家長認為教導禮貌「很困難」。而家長教導孩子禮貌最常用的方式:以「身教示範型」最高超過八成;主張「習慣成自然」者居次;願意苦口婆心不斷提醒孩子的,約佔三成五。

要示範「身教」的大人,本身是好典範嗎?調查詢問受訪者「長輩做法若不盡合宜,會在公開或私下場合,向晚輩表達歉意」的比例,近七成認為「比例很少或極低」。顯示「長輩們」所要求小孩的作為,自己都很難做到。在責怪小孩沒體貌之前,大人也需要時時「自我提醒」。


因應發展階段的禮貌教育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各階段的行為控制、抽象認知與人際社會相處應對能力也會有所差異。親職專家楊俐容建議,當孩子有不禮貌的行為時,大人若能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個性特質、場合是輕鬆或嚴肅等差異,調整應對與引導方式,比較容易事半功倍。

如在幼兒階段,即使孩子的自我克制、調節能力仍在萌芽,但此時就可從「幫助孩子說出感受」、「示範正確行為」開始,做為教導禮貌的起點。

譬如孩子覺得某樣食物不好吃,可能最直接的反應是把食物丟到地上。這時大人可以這樣幫助他表達:「原來你不喜歡吃這個,是嗎?」接下來再告訴他,如果不喜歡吃某樣東西,可以用搖頭、退還等方式表達,但不能用丟的;甚至可以幫助幼兒重複演練一次,如:「來!你現在練習把食物拿給媽媽,並說『我不喜歡吃這個』」,即使孩子不明白何謂禮貌,但透過這樣的過程,就是在幫助幼兒發展禮貌的行為。

除此之外,還可透過繪本、觀看別人的行為來學習等方式來培養同理心,協助孩子學習等待忍耐,輪流分享、自我克制的能力等,都是學習禮貌的重要基底。到了生活圈更加擴大、抽象思維逐步發展的國小學齡階段,則可帶著孩子探究約定俗成的禮儀內涵。建立同理心,培養換位思考、情緒控制與表達能力,是在國小階段培養禮貌時,最需學習的重點。


青春期是孩子思考人我關係、價值觀重整的重要階段,他們對禮貌的看法,往往會經歷重新整理的過程。譬如,他們極可能會質疑曾願意遵守,或挑戰過去所服膺的規則,因此需要更多的對談與討論,讓他們釐清何謂禮貌的內涵。楊俐容提醒,唯有讓青少年有機會統整出自己對禮貌這件事情的價值觀與行事準則,他們才有機會發展出一套「既不太違背個人特質,卻又能適應社會互動」的禮貌模式。


三原則,教出自律型禮貌
禮貌,是有來有往的雙向道。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如何跳脫「這是規定,照做就對了」的他律型禮貌,轉而朝或許不拘於形式,但卻源於相互尊重而產生的的自律型禮貌邁進?專家建議,至少可從以下三大原則做起:


一、禮貌不是服從外在形式,重點更在情感交流

若把培養禮貌的焦點放在「服從規則」上,當違反規則便以斥責、打罵來應對,青少年的反應往往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理,或用更激烈的方式反抗,「責罵,老實說只收到當下洩憤的效果,」家裡也有青春期孩子的李坤珊說。

李坤珊以自己與青春期女兒的衝突為例,有次女兒對她講話很大聲,她以「我是你媽媽,不可以對我這麼沒有禮貌」指責,但發現女兒只是嘟著嘴,絲毫不理會。她知道,那次的溝通絲毫沒有奏效。

後來再碰到類似情形,她改用另一種方式:「我聽見了。你剛剛對我講話很大聲,我很傷心。」當她先表達出自己受傷的感受後,接下來再關照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生氣」,這時女兒臉上表情便柔和許多,與上次的反應截然不同;甚至在女兒主動對自己講話太大聲道歉後,她則以「謝謝你這樣說,我很感動」回應。「把尊重放在情緒交流裡。當把溝通焦點放在感受,就降低了相互指責與攻擊的機會,」李坤珊回顧這兩次經驗,當她讓孩子知道大聲講話會傷害到別人的感受時,反而容易達到效果。


二、禮貌不是單方面說教,重點更在說理與討論
「言教,其實非常重要,」長年致力於校園品格教育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指出,身教,需要長時間耳濡目染,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給孩子,言語扮演重要角色。但需釐清的是,「言教不是說教,而是用道理說服人」。

如孩子講髒話,還理直氣壯認為「我們這群朋友都在講,沒什麼大不了」;林火旺則以「爺爺說三字經,爸爸卻不說;爸爸不說三字經,但爸爸的摯友卻以三字經為發語詞」為例,來說服孩子「說相同的次文化語言,並不是成為麻吉朋友的必要條件。」

說理的過程,若能與孩子一起參與討論、碰撞、折衝,價值觀會更容易內化。師大公民訓育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林佳範形容,「就好像產婆接生,也只能在旁邊加油吶喊;但要把孩子生出來,還是得靠產婦自己來,」戲稱這是「產婆式教學法」的林佳範說。當能引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深信其價值時,這樣的品格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設立界線的過程中,重點在看到彼此內在的價值

小小的禮貌習慣,背後其實牽涉到「價值」的教育。曾輔導許多中輟學生的青少年協進會理事長李崇建指出,要培養禮貌習慣,一定要先有相互尊重的主文化;在這個主文化之下,當孩子的情緒發展與控制越界時,家庭則必須能及時拉出規則的警戒線,「界線要明確,但也不能多如牛毛般像警察抓小偷」。當跨越出界線,對話過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充分感覺到大人的關懷與看法」,這也是他認為建立「高密度、高品質對話」的關鍵。


讓對話「到位」的過程,李崇建提醒,大人必須掌握住不責罵、不說教(你不要如何如何)、不討好(拜託你好不好、求求你)的原則,並聚焦於孩子正向的內在價值上。


譬如當孩子犯了過錯,家長不妨從「距上次犯同樣過錯,間隔了多久」的角度,看到孩子這中間維持良好行為過程的努力;即使自己忍不住發了脾氣,也能欣賞自己執著教孩子的心意,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論大人或孩子,都不可能一次到位,」重要的是,只要雙方都能在波浪起伏、但逐步朝既定的目標邁進,就該給自己與孩子掌聲。

「教出好禮貌」,不是泛道德的訴求和指控就能成事。家長和老師都需要更細緻的方法、更能同理的心情,才能培養從內心認同、懂得尊重的好小孩。


無禮親子團,你有沒有份?
你知道旁人眼中哪些「親子團」的無禮行為最惹人厭?許多父母眼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小事」,在公共場所,就成為招人白眼、引起公憤的「惡行」。《親子天下》透過網路調查歸納發現,最讓人憤慨的「小孩頑皮,大人沒有第一時間制止」的十大無禮親子團行為包括(可複選):



No.1:放任小孩踢前面座位的椅背(50%)

No.2:放任小孩在店家內跑來跑去(49%)

No.3:在車廂中一直用影響其他人睡眠的分貝講話、嬉戲(42%)

No.4:在捷運或公車上,像猴子一樣玩吊環(33%)

No.5:用餐完畢食物掉滿桌上地上,離開時大人卻沒有收拾(30%)

No.6:大人用比小朋友還大的聲音,要孩子安靜、不要講話(27%)

No.7:玩遊樂器材時,放任孩子不遵守安全規定。如從溜滑梯的下面爬上去(25%)

No.8:公共場所,小孩講話、嬉戲的聲音太大(24%)

No.9:學校的運動會、畢業典禮,不管後面有沒有人,就直接站起來拍照(18%)

No.10:小朋友打噴嚏或咳嗽,沒有嗚住口鼻(17%)



而最讓人無法忍受的青少年行為(複選)則是:

No.1:插隊(74%)

No.2: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吵鬧(64%)

No.3:看到老弱婦孺不讓座(57%)

觀察親子團惡行,「尤其在火鍋店,放任小孩追逐真的太危險了,」網友曾在《親子天下》臉書,描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可見如霹靂跑車般,這兒踢踢那兒跑跑的活力小孩,最讓旁人頭疼。

值得留意的是,「大人用比小朋友還大的聲音教訓孩子」,也在排行榜中。

這種情形,「大人若不是沒有自覺,就是有面子問題,好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在管孩子,」親職專家楊俐容觀察。

她歸納親子團種種令旁人傻眼的行為,往往都源於大人與小孩的「自我中心」。「只要我開心、我家人開心就好」的心態,導致不會去體貼、尊重他人感受,甚至連應有的基本禮貌,都沒有確實遵守。

文章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50&page=1

推動品格,真心才能持久


穿著一襲深藍Polo衫,不時流露著讓人信賴的憨厚微笑,左手腕上還戴了只橡膠淡藍手環。他,是人稱「阿土伯」的卓火土。



過去,大家對他的認識是「股王宏達電創辦人」,每天在營運數字與科技脈動中全力衝刺以跟上產業腳步;然而,自五年前卸下執行長擔子後,他卻選擇投入要很慢、很慢、很慢,方能看到一點點轉變的品格教育。


五年來,他與基金會團隊東奔西跑、南北奔波,猶如一位品格教育的苦行者。不僅在花蓮推動了國內第一所以品格教育為主軸的「品格英語學院」,還推動「品格企業」,將品格深入到花蓮的鄉鎮公所、醫院,甚至部隊裡;嘗試推動品格家庭的親職課程,傳授父母如何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團隊成員更積極與校長老師或縣市政府合作,希望能在校園埋下尊重、自信、表達意見、深層溝通的種子,營造友善、正向的校園氛圍。


《親子天下》在九月中旬的週六上午,與這位推動品格教育不遺餘力的長者碰面。當我們好奇詢問那只藍色手環時,他很大方的拿下來讓我們瞧個究竟:原來,這是「品格英語學院」送給孩子的小紀念品,手環正面印著「活出好品格」,另一面則有「不可教人小看我年輕」的字樣,鼓勵孩子抬頭挺胸,活出自己。受訪前夕,才剛從即將正式成立的雲林品格英語學院回來。

卓火土談到孩子就忍不住微笑,還和我們分享了孩子寫給他的小卡片,看著孩子稚嫩、質樸的感謝文字與圖畫,眼神也不禁溫柔起來。



「有沒有再一次當爸爸的感覺啊?」我們問,他聽了不禁哈哈大笑。這位從科技業轉戰教育的苦行者,笑聲迴盪在會議室裡,心情一點也不苦。



Q:宏達基金會是如何推動品格教育?
A:我是從產品設計起家的,所以碰到任何現象或問題,就會很不自覺去想:到底根本原因出在哪裡?


二○○四年六月,我在宏達電期間接觸了卡內基的領導課程。其實卡內基課程的原意並不在品格,但同樣在講尊重、自信、溝通、表達意見、態度控制等等,這些都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本功夫。


現在,我們針對校長與老師的培訓課程,除了卡內基外,還包括培基文教基金會的「品格第一!」,以及特別針對深層溝通、信念等著墨的「卓越人生」等。雖然看起來各自不同,但概念幾乎都是共通的。


推動品格教育,我認為最有效果的,還是透過故事、影片等讓人產生「感動」,進而讓孩子願意改變。不過,感動只是一時,更難的是「持續」。所以我們透過固定的每月分享,讓這樣的感動持續。


簡單來說,教育訓練就是我們最重要的執行策略。訓練可帶來思維的改變,也提供不同的方法與做法來推動品格。


Q:這些課程內容主要在講什麼?對大人有什麼幫助?

A:以「品格第一!」的內容為例,裡面談到「如何讚美」時就提醒父母「不要讚美成就,而是去讚美造就成就背後的好品格」。譬如孩子成績不錯,不應只讚美成績,更要去讚美推升成績背後的專注、勤奮等「特質」,這樣才會把這些特質運用到其他事情上。



另外,也提到幾個「如何糾正品格」的重要原則。如不要在大庭廣眾糾正,應私下告知;生氣的時候,不要處理問題;不要使用高壓手段,或用「你這樣做,我們會很傷心」的情感策略,而是應該要用問句的方式,「你這樣做,能專注嗎?」、「這樣做對嗎?」讓孩子訴諸自己的良心。糾正之後,讓孩子知道你已經原諒他了,這樣關係才會好;同時更要檢討自己在過程中有沒有生氣、公平等等。

其實,我相信現今的父母也同樣重視孩子的品格,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引導。譬如,若每天只問「今天考試考得怎麼樣」,但卻很少請孩子分享「今天問了什麼好問題」,孩子很容易就產生「爸媽最在乎成績」的感受,這就是方法不對了。

這些都需要一直鍛鍊,才會有進步。


Q:這些年接觸了這麼多課程,你覺得跟過去相比,自己有什麼改變嗎?

A:以「聆聽」來說,以前工作很忙碌的時候,常有員工進來談事情,當時哪會想這麼多,大家講就講吧。所以常會出現員工一面講,我們就耳朵一面聽,眼睛仍盯著自己電腦螢幕的景象。然而在卡內基訓練中,就會提醒你應該要面對面、看著對方的眼睛來溝通。

以前,大多數時間都放在工作上,並沒有特別去想這些;但深入後,才會發現原來重要性是這麼高(一面說,一面將手高舉過頭,舉得好高)




Q:許多人覺得推動品格活動的執行過程並不難,但最難的是如何評估,這也是教育主管機關感到很棘手的問題。你會如何看待「評估」這事情?

A:就我個人感覺,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方法。若方法對了,評不評估都是次要的。

我曾問美國長期推動「品格第一!」的人,是什麼力量讓他持續了十多年?對方回答:「主管一定要是真心的。」我聽了好有感覺,這句話就對了!


校長必須是真心的,不是真心就推不久。企業要真心希望員工好、員工的家庭好;學校則是真心希望孩子好、孩子的未來好。當出發點是真心的,就會努力去找方法。


真心最重要,再來才是運用好的方法做教育訓練。如透過令人感動的短故事或影片,就是很好的方式。我認為最需要評估的,是推動的方法與策略對不對,而不是評估孩子、老師的改變有多少。

譬如,有人原本的態度控制就比較弱,這樣如何去跟本來態度控制就很好的人相比呢?應該是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就是好,用相對來看這件事,而不是絕對性的比較。


Q:走過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什麼?

A:在花蓮的品格英語學院,孩子來住五天四夜,剛進來會哭是因為想家;而最後一天要回家了也哭,因為很喜歡裡面的老師,捨不得走。


我們即將成立的雲林品格英語學院,就設在雲林國小裡。這次來上課的小朋友,原本就念雲林國小,但最後一天他們要回去的時候也是哭。


我太太就很好奇:這群孩子不就住這附近嗎?為什麼也會哭得這麼傷心?
在這段日子,每當看到老師對孩子的愛心,以及孩子因為感受到愛與照顧,而展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是讓我最感動的時候。


我想,最大的成就感應該是「微笑」吧!

文章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953&page=1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爸爸的神奇教養魔力

爸爸的神奇教養魔力
圖片來源:Chia-Hui Lin 提供

父親的角色與樣貌因著時代流動,父親獨一無二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重視。以往講到家庭親職角色,幾乎直接跟母職劃上等號,父親在家裡是個「賺取麵包的人」(bread-winner),在情感給予和生活照顧面,父親的功能似乎不大。但研究一致指出,父親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

「我們的父親,不論在成長過程中是出席還是缺席,都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重大的角色。」《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作者、心理醫師大衛.史都(David Stoop)表示。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教授張再明引述美國學者瑞蓓卡.歐尼爾(Rebecca O’Neill)針對無父家庭的長期研究表示,在父親缺席的家中成長的孩子,學業表現較差,輟學率高,人際關係較差,很早就交友但不擅長處理異性關係,反社會(暴力或吸毒)行為與離婚率偏高。而女孩未婚生子與嘗試同居者較多,有了家庭也不在乎父親的角色,形成無父的循環。這群無父的孩子讓美國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一書提及美國一項一九五○年起長期的父親研究發現,孩子若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與照顧,長大後比無父的孩子更有同理心與慈悲心。甚至等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他們的人際關係較好,婚姻較為持久而美滿,有自己的孩子,也和朋友有共同娛樂。

父親不可或缺的四種角色

「父親終其一生都應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但父職的角色內容應按照孩子的年紀發展而變化。」知名的父職研究者、現任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NICHD)資深研究科學家麥可.蘭布(Michael E. Lamb)表示。父親在孩子各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角色如下:


零~五歲的幼年期,父親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第三者:《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一書提到,一歲起的嬰幼兒需要在心理上離開母親,追求獨立個體感,但之前對母親的倚賴可能讓他們在離開的過程中相當掙扎痛苦。此時父親必須成為那個「安全的第三者」,陪伴孩子、讓他們有自信在心理上離開母親,得以和母親以外的人建立關係。


六~十二歲的學齡期,父親是具權威象徵的模範角色:學齡期孩子學著從他律轉為自律,此時父親應善用其權威感,為家庭設立規範,並以身作則發揮影響力,培養孩子內在的道德是非概念與自信。小時候媽媽說「等你爸爸回來就知道」,一句話就能讓使壞的孩子乖乖聽話。父母親雖都能扮演道德規範者,但父親的象徵意義較難以撼動,較適合執行管教任務。
十三~十八歲的青春期,父親成了兒子的競爭對手、女兒的第一段異性關係:青春期的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做為性別認同楷模,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這時的男孩傾向跟媽媽較親、女孩跟爸爸較親。兒子先把父親當競爭對手,在各方面挑戰父親,隨後發展出類似父親的男子氣概。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

十九歲之後,父親是精神導師:子女成年後,父親必須在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上給予建議,鼓勵並支持他們的職涯發展。這在東方以父系為主的社會更為明顯。


爸爸不是第二個媽媽
隨著家庭結構與時代變遷,社會文化對好爸爸的期待不斷膨脹,但基本上仍被視為母親角色的延伸。

事實上,好爸爸絕不等於第二個媽媽。常有父親感到自己對孩子的「生活照顧」插不上手。《親子天下》針對父親的調查顯示,近四成的爸爸認為,家中教養重要決策是由媽媽主導。


作家劉墉說,母愛從懷孕的經驗開始出發,父愛卻是理性認知得來。父親會在旁看著孩子思考和摸索,偶爾加以引導,而母親可能在孩子還沒開始想之前就動手幫他做好了。兩種角色需相輔相成。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提醒,傳統的父親與母親角色已經有很大的鬆動,彼此都不能再躲在刻板印象的保護傘裡。「在共親職的前提下,爸爸媽媽應該依照各自擅長來育兒。沒有女生一定得做什麼,如同沒有男生就一定不能做什麼,兩人合作對孩子成長絕對是加分。」

父親關鍵能力:粗野與敢於冒險的遊戲天賦
其實研究顯示,經常被視為不適合參與教養的父性特質(如粗野的遊戲方式、冒險獨立性格、競爭、理性),正是父親發揮獨特影響的關鍵能力。

父親愛和孩子玩大肢體、操作型的遊戲,如抓到肩膀上坐飛機、騎馬打仗、堆樂高。研究發現,父親粗野的遊戲運動方式,帶孩子經歷激烈的情緒起伏,可藉此磨練社交技巧與冒險性格,讓孩子體驗競賽樂趣,大膽勇敢的測試自己的底限。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指出,孩子從遊戲中體驗到害怕、卻又好玩刺激的情緒,他們會注意父親的暗示並做出回應。比如說,尖叫和咯咯笑能讓他開懷大笑因而延長遊戲時間;當父親宣布遊戲結束,他們必須學著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奶爸郭恆祺就會和女兒從事「媽媽不放心」的活動。例如,下雨時父女瞞著媽媽跑去淋雨,也可以玩得很開心。
當母親偏重於發展孩子的口語與社交技巧,父親往往提供了機械性、空間邏輯與數學等概念。全職奶爸陳嘉佑常抱著女兒旋轉跳舞,此外他會拿玩具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旋轉。有的爸爸會刻意帶孩子繞路回家,培養方向感;或購物時讓小孩自己算術結帳,活用數學能力。

研究顯示,爸爸比較不能忍受不必要的倚賴行為(例如某件事不會做就哭著求救),可激發孩子的獨立感。郭恆祺的女兒逗家貓玩,不小心被抓了一把,只說「爸爸,我被抓了」,沒哭也沒叫,繼續玩她的洋娃娃,因為爸爸不曾急忙跑來給她「秀秀」。


好爸爸保證班五大招


爸爸是一種專業,需要學習。以下整理給好爸爸的建議:

1 從懷孕開始就準備: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幾乎未曾提供男性學習當爸爸的任何技巧與提醒。很多父親都是一邊當爸爸、一邊在錯誤中摸索,等真正上手,通常黃金依附時期也過去了。因此嘉義大學教授張再明呼籲,男性最好從太太懷孕起開始投入學習,做足心理準備,才不會在孩子出生後手忙腳亂,跟不上節奏。

2.說故事是最簡單的教養:唸故事給孩子聽是較靜態的親子互動方式,最近日本一群巡迴說故事的繪本爸爸從中變了些把戲。他們選擇一些含有冒險、無厘頭、恐怖、動物生命或科幻元素等偏向「爸爸口味」的繪本,搭配誇張的跳舞和音樂,讓說故事有趣活潑起來,也將父性特質傳遞給孩子。

3 用心參與彼此生活:「親子關係的經營一定要靠時間,投入愈多,就愈不容易放手。」師大副教授林如萍剖析。爸爸應在每日固定保留親子時間,舉凡一起吃早晚餐、接送上下學、參加親師會、當說故事爸爸都行。反之,父親也可聊聊自己的工作,有空時請孩子到公司一起午餐。日本NHK電視台的「PaPa Saurus」節目常介紹創意父親的小點子,一位設計師父親想讓兒子更了解他的工作內容,便找時間和兒子一起用廢紙板設計超炫的變形金剛。雖是紙做的,穿起來也很威風。


4 多點彈性、耐心與重視過程:《教養關鍵在爸爸》書中提到,父性的特質有切割、統整和支配,通常還有不喜歡浪費、無法等待等過於追求合理化的性格,例如經常聽到父親大聲訓斥孩子「電燈和冷氣不用一定要關掉」。提醒父親,時時記得調整自己可能過於強勢與要求合理化的個性。《忙碌爸爸也可以做好爸爸》則建議父親,育兒過程記得多放點耐心和彈性,不要只注重成品(未來孩子成年的樣子)而忽略過程(享受當個爸爸)。

5.學會道歉和傾聽:當父親犯錯或無法信守承諾時,開口道歉,取得孩子的諒解,讓他們知道老爸也有弱點和缺點。跟孩子道歉對許多爸爸來說並不簡單,需要反覆練習。有五個孩子的天才老爹比爾.寇斯比本身是教育博士,他在著作《做個好爸爸》中說:「別怕讓子女知道你並不是個完美的父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時時刻刻都在,是可以信賴的、碰到困難可以跑來說『我有困難』的最佳對象。」


很多父親對「分享感覺」這件事感到彆扭不自在,落入「只會說教、不知傾聽」的傳統父親框架中。愛家出了名的作家趙寧曾說,他希望做個「聽話的爸爸」,分享孩子的快樂和委屈。因此父親務必試著聽聽孩子的內心話,了解他們個別的需求與感受。

跟上一個世代的爸爸相比,現代父親是開放度更高、更可能被引導,進而展現多元父職內容的一代。

弘光大學助理教授趙蕙鈴經常到中部的幼稚園所對家長演講,開場前她一定數數在場有幾位父親,請大家熱烈鼓勵一番。


願意開放心胸、學當好爸爸的父親愈來愈多。他們開始學習付出,懂得享受育兒之樂;他們積極尋求另一種父子或父女關係的可能,希望延長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賞味期限。「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至少可以選擇要成為怎麼樣的父母。」爸爸們,加油!

文章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954&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