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交流》從林書豪現象談兩岸教育制度



■文/周祝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http://www.cdnews.com.tw 2012-06-27 15:17:16

許多平常很少看NBA籃球賽的人,因為林書豪的緣故而成為球迷,即使在林後來受傷養傷期間,也依然關注著林的復健情形。是什麼因素造成「林來瘋」式的旋風?

兼具東西方教育優點

當大家在討論林書豪崛起的時候,少有人聚焦於林書豪背後那一雙「推動搖籃的手」。如果沒有喜歡看籃球、打籃球的父母,如何能夠啟發孩子運動的興 趣?缺少了重視體能、願意引導的雙親,如何能奠定熱愛打球的林家三兄弟?從林書豪身上看到華人父母教養的用心,加上虔誠信仰的緣故,讓孩子懂得在挫折中重 新站起的毅力,看到自己的渺小而須與人合作。

看看林書豪每次打球前的禱告、球場上的奮進與助攻,下場後和隊友擁抱互撞等精采畫面,可以了解這是一位身心均衡、IQ與EQ皆高的選手。林書豪 曾提過,從小的家庭教育讓他學會專注與時間管理,為了打球必須先完成功課,因為喜歡所以願意一直打球;至於球場上的成就,是五個隊員一起合作的結果。

對於強調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美國社會,這樣的態度其實相當另類,背後看得出林的父母長期的用心。在林來瘋最熱烈的階段,林書豪一家人仍然以家 庭為重,利用比賽休兵,全家驅車前往為林弟弟的籃球賽加油,這種凡事以平常心對待的家教,不以世俗的眼光評定高下,儘可能尊重與支持每個人的興趣與能力, 應是林書豪不論輸贏、居高峰或低谷、朝理想邁進、始終敬業的力量來源。

如果說二○一一年引發美國各界爭議的暢銷書「虎媽戰歌」中,那位來自亞洲移民第二代、蔡美教授的高壓教育方式造就了兩名學藝兼優的女兒,那麼來自台灣的林書豪父母,其開明、尊重與信仰,讓東、西方教育的優點兼容並蓄!

儒家文化圈的教育特質

許多研究都指出,兩岸等儒家文化圈具有以下特質:⑴高成就動機的群體主義,社會中強調人際關係與成就動機,且認為群體的目標和需求超越個人之 上。⑵不但重視教育,且強調教育功能的實用導向,求學的目的在於身體力行,在應用所學改善社會。學習過程中雖然每個人天資不同,但只要透過努力便可充實自 我,克服先天之不足。因此海峽兩岸的家庭大多不吝於子女教育的投資,許多父母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儘可能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包括補習),因此教育 花費佔家庭支出的首位。 

兩岸教育制度背後的傳統思維─升學掛帥

傳統的中國科舉制度,在台灣的縮影就好比目前的升學考試制度,八股取士的考制,就像選擇題命題的考試內容。迄今台灣的家長仍舊存在著傳統的觀念,成績、考高分、進入頂尖大學就讀,甚至認為只靠這樣的方式才能夠出人頭地,有所成就。

而在對岸的中國大陸,即使到了今日也還是有追逐升學和考高分的迷思。中國大陸於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制度(大學聯考),但是,也因此重 新形成了新的考試主義與學歷文憑主義,傳統中考試領導教學(應試教育)的升學主義情形再度盛行。此種升學競爭在一九八○年代被稱為「片追」(片面追求升學 率),一九九○年代被稱為「應試教育」,可見升學壓力始終難以去除。

兩岸社會中這種尊重知識、崇尚讀書人的儒家傳統觀念尚未改變,甚至一直影響到現今的教育制度與教學現場。兩岸學校教育只注重考試,並多以選擇題 為評分指標,忽略了學生基本能力與興趣的培養。其實這是過去傳統中國歷史的縮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古至今,華人的思想皆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出 人頭地,只有考取好功名當個官,才會有好的未來和穩定的生活。雖然這種一元的思維有其道理存在,但是目前的時代已非過去,現代父母的思維,是否也應該要與 時俱進?

外國人眼中的兩岸教育特色

二○○五年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曾以「為什麼台灣重要?」(Why Taiwan Matters)做為封面故事。內文提到台灣擁有Acer等世界著名的品牌,全球六○%的筆記型電腦是由台灣生產出貨,手機、面板、IC設計、晶圓封測和 遊戲機等,也都舉世聞名。

對台灣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也因此常常在晚上接受補習。台灣擁有如亞洲華德迪士尼樂園的兒童遊樂中心,卻看不到一個遊玩的兒童!因為現在的台灣小孩喜歡在家玩電腦,大部分的孩子晚上都還有課,家長常不在家,父母沒時間帶孩子來玩。

在教育上太重視分數與考試,以致培養出許多假菁英,只愛分數與個人生活,缺乏個人獨立的想法與個性,經常乖乖為爸媽讀書,生活不太開心,上課不 說話。不關心別人、不關心世界,生活的意義很狹隘。尤其是一些一流學校的大學生是一路念好學校上來的,生活裡很少有別的東西。大學生上課甚至穿拖鞋、吃東 西,不喜歡坐課堂前面,不喜歡發問。中學學校教論語孟子,但只是用來考試,較少教導學生如何實踐在行為上,整體教育內容缺乏實踐的機會。

相對的,中國大陸目前的教育又太重視名牌與排名。幾年前,德國著名幼稚教育學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訪了北京幾所知名的幼稚園,親眼目睹近兩千名兒童 的幼稚園生活。考察結果令這位專家相當失望,原因是在一所現代寄宿幼稚園裡充斥著嚴重的灌輸教育,在教室裡竟然沒有一個專為孩子玩耍的角落,書架上也沒有 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教室中舉目所及只是貼滿了中國漢字,從教室一直延伸到寢室。孩子房間裡見不到一張孩子家人的照片。相對的,四、五歲的孩子已經可 以認識一千多個中國字!完全忽略孩子主動好奇的動手學習機會,一切都是在大人安排的環境下機械式的灌輸。

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第一,爭先進」的觀念誤導下,成千上萬的大陸父母彷彿為了彌補多年來教育虧欠似的,把父母的晚年和兒女自身的幸福統統都押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自小就缺乏實際生活、社會經驗等方面的情感體驗和美感領受。

因此,就整體發展而言,大陸教育在硬體上全面且快速提升,但在教育的現代化思想與觀念上,卻常因求速效,導致急功近利,忽略過程中人文的陶冶與素質提升。尤其在批判思考、適應能力、創新精神與尊重多元智能等方面仍顯不足,也無法速成。

如何培養屬於兩岸的「林書豪」

既然家庭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群體,影響個人價值觀與思維模式甚鉅,因此,應在父母忙於生計的現代家庭中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電視劇 黃金檔,減少孩子上網與玩電玩的時間,每個家庭固定每周安排共處及共讀,全家人一起在書房或餐桌上聊一聊生活,讓孩子靜一靜、定一定;假日時帶孩子走到戶 外,曬曬太陽、接觸大自然;如果學才藝,可否依照孩子的興趣,不一定需要琴棋書畫樣樣通?打球、跑步、登高、跳遠,一樣可以陶冶性情。讓孩子做個快樂與健 康的人,可能比有用的人更難得!凡事不去刻意壓抑,因勢利導而非揠苗助長,學習效果一定能夠提升。

另外,孩子的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之一,是重視孩子的性向與興趣,親子間容許民主與溝通、甚至尊重多元的想法。當然孩子生活的紀律及價值觀非常 重要,與其說教不如讓他們多去體驗,從自然環境甚至與人相處中,學習尊重與分享。至於學校教育,何妨視為一場「馬拉松賽跑」,而不是跑「百米競賽」。畢竟 大陸高考中曾出現的「第十名現象」(編按:是指班上第十名左右的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在人生賽局中,反 而容易成為冠軍),正在提醒我們:將來成大器或較為幸福的孩子,通常不是名列前茅者,林書豪不是,比爾蓋茲也不是!

想想聰明的林書豪父母,或許還更值得我們的推崇與效法! 



 (原文刊於《交流雜誌》第123期 101年6月號)【中央網路報】

新聞來源: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952814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暑期營隊《夏日遊戲學堂》



這個暑假,有趣的營隊要來了!
由本學會及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共同主辦,
許多優秀志工及有趣的活動安排,
就在7月16~19日,我們相約南屯國小。

活動對象為小一到小四學童,
如果想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學習營隊,
家學的暑期營是您不二選擇。

本學會也在這四天下午1400~1600,
於南屯國小舉辦家長成長課程,
我們將請幾位老師對此年齡段的孩子狀態進行教育分享,
歡迎各位家長一起共同學習。

詳情請洽
王老師 0980 463 798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課程《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學問,卻是身為父母一生必修學分;「孩子希望你的將來比父母更好」,您真的了解並支持您的孩子嗎?如何陪孩子一同成長呢?

◎課程名稱:台中教育大學推廣部101夏季班「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
◎上課時間:101年7月7日起(六)13:30-16:30共6週,計18小時。
◎學費:2700元

◎招生對象:孩子的父母
◎ 授課老師:學會理事長雷曜任、學會常務監事范萍影
◎課程特色:
您知道嗎?有許多國家定義兒童為0-18歲,這階段的父母身具重任,必須全心投入教育自己子女,傳承教育及文化。
您知道嗎?孩子目前出現的某些脫序行為,大多是嬰幼兒期某些父母不恰當的對待及某些需求的不滿足,讓我们一起來探討原因,更了解自己孩子與世界先進國家父母,重新學當父母給孩子更恰當的愛,培養他成為未來的人才。

◎課程內容:
世界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分享
1.家庭教育通論
2.早教(0-3)歲
3.幼兒教育(3-6歲)
4.小學教育(6-12歲)
5.青少年教育(12-18歲)

期待和您一同學習,專屬自己的親子學分 !
http://www.ice.net.tw/ice_class_view.php?csn=1368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支持我們

募得經費主要用於推廣台灣家庭教育,用於各項活動經費
啟發更多家庭,以及年輕人對教育的關懷與付出。

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的經費來自全台熱心人士的幫忙,
您的每一分支持,都能讓學會走的更長遠。
衷心的感謝您的支持與幫助

捐款方式:郵政ATM匯款
戶名: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
帳號:700-0021208-0653613

誠摯邀請您成為學會之友

如何加入

您關心孩子們的未來嗎?
您對台灣的教育環境感到憂心嗎?
十年教育,百年樹人
教育環境的提升是個長期而偉大的工程,
學會能集結力量,計畫性的推廣家庭教育,
幫助社會與更多家庭走向美滿!
我們需要您的長期支持

學會之友誠摯歡迎您的加入


會員類別‧個人會員:凡年滿二十歲,贊同本會宗旨者,皆可加入。
‧團體會員:團體會員得派代表2人,參與本會各項活動。
會員權利享有最新活動通知、活動優惠或一同參與推廣事務。
會員義務遵守本會章程、決議及繳納年會費之義務。
入會方法‧ 個人會員- 入會費 1200元;年會費 1200 元
  請下載個人會員申請表,填妥後寄至tsfeia2011@gmail.com 

‧ 團體會員- 入會費 5000元;年會費 5000 元 。
                                     請洽雷理事長0931-394300

  ■繳費方式:    郵政ATM匯款
                               戶名: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
                               帳號:700-0021208-0653613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四)活動紀錄



為期四個月的「卡爾威特的教育」系列講座來到了尾聲,今天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理事長范萍影老師在上半場為我們分享卡爾威特如何開啟了近百年來世界性兒童早期教育的浪潮,並且對德國的教育體制有何深遠的影響




五育均衡的教育

品德:卡爾威特平均每十天寫一封信給他小孩,直到大學仍是如此,在信中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愛情。使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非直接告訴他要怎麼做。老師不斷的強調教育孩子是必須陪伴他成長,但陪伴不是過度保護,而是引導孩子養成好的人格。
智育:除了在學校學習,家庭也是很重要的環境,0-3歲最重要的老師就是家長。
體育:五育裡,體育最重要,先把身體養好,才能做其他事。小學前兩年都在玩,做活動,三四年級便會開始有功課,大約半小時即可完成,其他時間就去做運動,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動身軀、強化體格。
群育:教導孩子交朋友。
美育:從欣賞開始,而不是強逼孩子練琴,了解音樂、美術對情緒影響的感覺,進而能陶冶性情,並不一定要成為偉大的演奏家。


德國相當的注重早期教育,甚至有條法律規定,六歲開始就要幫忙做家事,另外一條法律規定家長不能幫孩子做讀書計畫,規定他要怎麼做,要做甚麼計畫都要跟小孩一起討論。


生命理念的忠告

我們無法忽視學校教育,但要讓靈魂出走校園。
古人曾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卡爾威特常帶他的孩子去旅行,他深信讓孩子親眼去看外面的世界,親身去體會事物,會讓學習更有完整性。
對於生命,應該要給孩子更強烈的感受,熱愛生命,學會愛人與被愛也是我們需要陪孩子一同努力的課題
此外,德國相當鼓勵孩子養寵物,透過此過程,讓孩子學習照顧與付出的責任,也能從中教育孩子生命的可貴與平等。


德式教育的獨特堅持

教育是為了能堅強有能力獨立面對生活
重視職業技能的養成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念大學、研究所、博士,不適合就不要追求那些文憑,因為文憑對孩子的人生並不會有多大的幫助,賈伯斯、比爾蓋茲雖然都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但早在那時期就已開始創業,累積經驗,如今也有了不容小覷的成就
守法守時守規矩,有紀律的生活為德國奠定了自律的民族性,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可以迅速地恢復,並發展強大的工業,也是因為德國人從小紀律的養成

德式教養原則

能力重於成績(讓孩子可以獨立生活)
身教重於言教(德式父母教養鐵律)
尊重重於權威(尊重孩子,但不貶抑亦不縱容,讓其自然成長)
吃苦好過吃補(適度「磨難」,是對孩子最好的鍛鍊)
規則大於寵愛(比說教更有效)
放養優於圈養(從小教養獨立)
自由大於限制(給他們較多的空間發展)
自制甚於控制(從小建立理財觀)

簡單歸咎一句話,父母如何做,小孩就會如何做
德國的教育原則讓他們有今天的成就。





                   休息時間討論情形



下半場分享會由洪孟聰先生及雷曜任先生為我們分享鈴木鎮一教育法:

            洪孟聰先生 (現為石牌國小美術老師)



 雷曜任先生 (臺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儀隊協會理事長)




鈴木鎮一日本知名教育家和音樂家主倡才能教育教學法。鈴木鎮一家裡經營當時世界最大的小提琴工廠,因此此教學法首先用在小提琴教學,之後陸續用在許多樂器的學習上,甚至應用到數學。他認為音樂教育只是一種手段,最後目標則是培育優秀的下一代,擁有高尚的心靈,而且從小就開始。

才能並非天生,能力與遺傳法則無關,任何孩子經過不斷努力都可以發展成才,培養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優良的能力若抱著成才為目的是不能正確培養孩子的能力期望孩子出人頭地是自私貪婪的心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並非真正要幫助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要變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應該成為高尚的人、心靈美的人。只有擁有經驗又懂得如何利用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只有擁有教育而又不斷反思的家長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接下來為曉靜老師為我們分享蒙特梭利教學法

曉靜老師(現為音樂老師)

蒙特梭利26歲時即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被任命為國立特殊兒童學校的校長,成立第一所兒童之家。兒童之家是公寓中的學校,不僅具有家的內涵,如成員們彼此關愛輔助,在兒童之家,蒙特梭利研製了種種教具來提升人類的智慧,發掘無窮的潛能,產生了舉世聞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特殊教育法

教育應從0歲開始0-3歲是黃金時期,這三年會有天才般的吸收力
蒙特梭利主張提早教育、感官訓練來發展孩子的潛能

蒙特梭利教育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環境、教具、教師與兒童。綜合起來,它應該是一個整體教育,為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學習的環境,若孩子喜歡的話就可以全力投入、專心學習

讓孩子獨立,父母要重視孩子講的話,多與孩子討論,刺激思考能力。父母無法代替孩子經歷獨立的過程,正如母親不能替摯愛的孩子呼吸一樣。

對孩子,你了解多少?
懸賞式的獎勵只是使他"有獎才做",影響他將來的價值觀,只以名利為衡量標準。若孩子受處罰才會停止亂來,那他的聽話只是怕挨打挨罵,而非"自我控制"或"知所行止",如此一來會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會畏縮,所以不管是獎賞或是處罰都是以"大人"為中心
如果你尊重孩子的選擇,他會覺得很有尊嚴,也會知道自己該負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有被限制的壓力。在自動自發的活動中,人們才會發現自己在環境中有作用、有地位、有能力自己完成工作,於是這樣,自我獨立乃至完美人格也就可以逐漸形成。


范老師也以自身投入教育30年的經驗,坐下來與大家一起談論蒙特梭利教育,自由創作與自然的空間,及混齡的教育方式一起學習,讓年紀大的孩子帶領較年幼的小朋友,對孩子而言是很棒的學習環境。而最有力的證據是,老師的兩位孩子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發現上小學後,他們比同齡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及領導力。

本期卡爾威特教育系列講座告一段落,謝謝范老師的分享及與會夥伴們的支持,感動大家的用心學習與熱情分享,台灣的家庭教育需要大家一同來努力
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下半年計畫,從九月開始仍會定期舉辦每月一次的免費講座,除此之外,今年暑期有兩項大活動:
第一,學會與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及台中市南屯國小共同主辦「弟子規夏令營」,透過戲劇讓孩子能將弟子規的真諦內化在心中。
第二,學會將於台中教育大學開出系列課程,會就各年齡層的教育相關面相做分享,歡迎大家蒞臨!

101夏季班,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

2012年7月7日()13:30-16:306週,計18小時。

地點:台中教育大學


報名網址:http://www.ice.net.tw/
ice_class_view.php?csn=1368
歡迎大家報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