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老,不是外在現象,而是每個年輕人都要面對的『自我』。祖孫溝通其實是跟自己對話,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老,年輕和年老不是對立的。省思與祖父母的關係,最後其實回到自己的生命,學會珍惜、尊重,了解溝通的不易。」—政大新聞系教授臧國仁
根據內政部統計,二○一○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兩百四十八萬餘人,約佔總人口數的一一%。若以平均壽命七十八歲、初為祖父母的平均年齡為五十三歲計算,台灣的祖孫關係可能長達二十五年以上,祖孫互動的品質將更深遠的影響兩代。
教育部九十八年度的「祖孫互動調查」也顯示,高達七成三的青少年,年幼時由祖父母照顧長大;但有一五%的祖父母,在過去一年內與孫子女之間很少互動;即使三代同堂,四‧四%的祖父母卻與孫子女完全沒有互動。可見,當祖父母照顧的角色不再時,與孫子女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淡化。
不僅互動頻率低,互動的品質也不好。靜態的吃飯、聊天、看電視,是祖孫一起最常做的事。祖父母「用電視餵養、招待孫子女」,有時和父母想儘量減低電視影響的努力相互抵觸。
「除了『你吃飽沒?』我公公和我孩子的對話只有一句,就是『你考試考第幾名?』因為他過去也是這樣問他兒子,」一位職業婦女搖頭描述。
不落入雙重數落
祖孫互動品質和祖父母的年紀、身體、心理健康狀況和個人特質有關。心理師王意中觀察,有時,祖孫互動不良是個人的原因。例如,祖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 去數落孫子女,「因為觀念落差、不熟悉,對線上電玩、偶像等表現出否定的語氣,引起孫子女的反感。」或者,祖父母愛講道理、嘮叨、抱怨,「本意是為孫子女 好,但孩子看到的是年紀較大的爸媽,變成雙重數落,」王意中說。
社會、媒體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和報導,也影響孫子女的溝通意願。政大新聞系教 授臧國仁四年前開設「老人(生命)傳播」通識課,開宗明義就請大一學生寫下對老人的印象。結果,「等死、坐公車去醫院拿藥、每天無所事事、囉唆」等不屑、 不尊敬的偏見洋洋灑灑。這些刻板印象建造了一堵厚牆,阻擋著與老人之間的溝通、理解。
要維繫、改善祖孫關係,最好的狀況是三代都有動機,但關鍵其實更在居中的父母一代。忙碌和居住地的距離都只是表面理由。王意中強調,「這一代父母必須要有很強的意願和動力,才能增加見面頻率、共處時間,人畢竟是要相處的。」
「理 想的祖孫關係,像玩伴,」王意中形容。讓孩子認識祖父母生活的環境,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單純的讓孫子女去發現老人家的有趣。例如,祖父母可以做他最擅長的 事,像烤地瓜、釣魚、做菜等,讓孩子有所期待,驚訝祖父母竟然懂那麼多。「好玩有趣就會拉近兩代距離,太多道理只會把孩子推開,尤其對國中生,」王意中 說。
打開祖孫兩代話匣子
更多的祖父母,是家族傳統、手藝、故事的傳承者;是母語、寶物、智慧的保存者。身心健康、情緒狀態良好的祖父母,可以和孫子女一起做、一起聊的話題其實很多。
祖孫兩代該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開啟溝通?以下技巧可供參考:
1.分享日常生活
若 祖孫不住在一起,可提醒孩子定期打電話給祖父母,講些生活上的重點,例如:學校運動會、新鮮事,「除了考試都可以講,」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陳若琳 說。陳若琳的女兒念國中,都在考試,生活乏善可陳;但阿公家養狗、也替孩子們養魚,於是魚、狗就成為祖孫共同的話題。而念小四的兒子在學跆拳道,阿嬤學太 極劍,兩人也可分享招數,「兒子甚至發現阿嬤的柔軟度很好,」陳若琳笑著說,有聊就有話題出來。
2.見證時代和歷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歷史。例如,阿公收藏的小東西、阿嬤的樟木箱,裡面都藏著上個時代的新奇事物,每個寶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3.講生命故事、家族故事
老,不是外在現象,而是每個年輕人都要面對的『自我』。祖孫溝通其實是跟自己對話,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老,年輕和年老不是對立的。省思與祖父母的關係,最後其實回到自己的生命,學會珍惜、尊重,了解溝通的不易。」—政大新聞系教授臧國仁
根據內政部統計,二○一○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兩百四十八萬餘人,約佔總人口數的一一%。若以平均壽命七十八歲、初為祖父母的平均年齡為五十三歲計算,台灣的祖孫關係可能長達二十五年以上,祖孫互動的品質將更深遠的影響兩代。
教育部九十八年度的「祖孫互動調查」也顯示,高達七成三的青少年,年幼時由祖父母照顧長大;但有一五%的祖父母,在過去一年內與孫子女之間很少互動;即使三代同堂,四‧四%的祖父母卻與孫子女完全沒有互動。可見,當祖父母照顧的角色不再時,與孫子女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淡化。
不僅互動頻率低,互動的品質也不好。靜態的吃飯、聊天、看電視,是祖孫一起最常做的事。祖父母「用電視餵養、招待孫子女」,有時和父母想儘量減低電視影響的努力相互抵觸。
「除了『你吃飽沒?』我公公和我孩子的對話只有一句,就是『你考試考第幾名?』因為他過去也是這樣問他兒子,」一位職業婦女搖頭描述。
不落入雙重數落
祖孫互動品質和祖父母的年紀、身體、心理健康狀況和個人特質有關。心理師王意中觀察,有時,祖孫互動不良是個人的原因。例如,祖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 去數落孫子女,「因為觀念落差、不熟悉,對線上電玩、偶像等表現出否定的語氣,引起孫子女的反感。」或者,祖父母愛講道理、嘮叨、抱怨,「本意是為孫子女 好,但孩子看到的是年紀較大的爸媽,變成雙重數落,」王意中說。
社會、媒體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和報導,也影響孫子女的溝通意願。政大新聞系教 授臧國仁四年前開設「老人(生命)傳播」通識課,開宗明義就請大一學生寫下對老人的印象。結果,「等死、坐公車去醫院拿藥、每天無所事事、囉唆」等不屑、 不尊敬的偏見洋洋灑灑。這些刻板印象建造了一堵厚牆,阻擋著與老人之間的溝通、理解。
要維繫、改善祖孫關係,最好的狀況是三代都有動機,但關鍵其實更在居中的父母一代。忙碌和居住地的距離都只是表面理由。王意中強調,「這一代父母必須要有很強的意願和動力,才能增加見面頻率、共處時間,人畢竟是要相處的。」
「理 想的祖孫關係,像玩伴,」王意中形容。讓孩子認識祖父母生活的環境,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單純的讓孫子女去發現老人家的有趣。例如,祖父母可以做他最擅長的 事,像烤地瓜、釣魚、做菜等,讓孩子有所期待,驚訝祖父母竟然懂那麼多。「好玩有趣就會拉近兩代距離,太多道理只會把孩子推開,尤其對國中生,」王意中 說。
打開祖孫兩代話匣子
更多的祖父母,是家族傳統、手藝、故事的傳承者;是母語、寶物、智慧的保存者。身心健康、情緒狀態良好的祖父母,可以和孫子女一起做、一起聊的話題其實很多。
祖孫兩代該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開啟溝通?以下技巧可供參考:
1.分享日常生活
若 祖孫不住在一起,可提醒孩子定期打電話給祖父母,講些生活上的重點,例如:學校運動會、新鮮事,「除了考試都可以講,」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陳若琳 說。陳若琳的女兒念國中,都在考試,生活乏善可陳;但阿公家養狗、也替孩子們養魚,於是魚、狗就成為祖孫共同的話題。而念小四的兒子在學跆拳道,阿嬤學太 極劍,兩人也可分享招數,「兒子甚至發現阿嬤的柔軟度很好,」陳若琳笑著說,有聊就有話題出來。
2.見證時代和歷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歷史。例如,阿公收藏的小東西、阿嬤的樟木箱,裡面都藏著上個時代的新奇事物,每個寶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3.講生命故事、家族故事
祖孫一起畫家庭樹、看老照片,鼓勵孩子去了解祖父母的故事。講故事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會;生命 故事要透過傳遞,故事永遠講不完。「人生是樹枝狀,孩子需要學習,老人記憶有限,永遠記得樹幹部分,枝節部分要靠慢慢問、慢慢挖。問問題的本領在家裡就可 以學、可以教,」臧國仁表示,老人研究到最後一定變成生命故事的研究。
4.透過書信、影像交流
新加坡邀請祖父母寫「愛的家 書」給孫子女,也是記錄故事、一舉兩得的祖孫互動方式。透過書信,老人家可避免說故事時重複、講太久的問題。家書可以在特別的日子由父母唸給孩子聽,也可 以留下來集結成書。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教授魏惠娟認為,祖父母用文字表述家庭歷史、價值,在文化傳承上意義重大,「但反過來,何嘗不可以請孫子女寫 信給祖父母?」她建議。
若祖父母願意年輕化,孫子女也可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教給祖父母。教育部九十九年度「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顯示,孫子女最想教祖父母有關身體保健資訊、手機操作、防詐騙等內容;而祖父母最想跟孫子女學的也是電腦、身體保健、手機和運動。
臧國仁建議,孫子女可以做家庭聚會的影像記錄者。讓孩子用攝影機、相機拍下家庭聚會的過程,然後和祖父母一起欣賞。這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無聊,也參與了保存家族記憶的行列。
4.透過書信、影像交流
新加坡邀請祖父母寫「愛的家 書」給孫子女,也是記錄故事、一舉兩得的祖孫互動方式。透過書信,老人家可避免說故事時重複、講太久的問題。家書可以在特別的日子由父母唸給孩子聽,也可 以留下來集結成書。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教授魏惠娟認為,祖父母用文字表述家庭歷史、價值,在文化傳承上意義重大,「但反過來,何嘗不可以請孫子女寫 信給祖父母?」她建議。
若祖父母願意年輕化,孫子女也可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教給祖父母。教育部九十九年度「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顯示,孫子女最想教祖父母有關身體保健資訊、手機操作、防詐騙等內容;而祖父母最想跟孫子女學的也是電腦、身體保健、手機和運動。
臧國仁建議,孫子女可以做家庭聚會的影像記錄者。讓孩子用攝影機、相機拍下家庭聚會的過程,然後和祖父母一起欣賞。這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無聊,也參與了保存家族記憶的行列。
同時兼任中正大學老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魏惠娟表示,整個社會若把老人視為資產,就永遠開發不完;但若將老人當成負擔,就只有負面效應。
接近才能理解、感動
學 校功課可以是一種讓孫子女接近祖父母的方式。政大新聞系教授臧國仁和廣電系教授蔡琰共同開設老人傳播及敘事傳播課程,帶著大學生學習並討論老人的身心特 質、互動能力、人際關係,期末作業則為拍攝祖父母一天的生活,讓學生對老人家的觀感有很大改變。有學生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跟老人家溝通;有學生回家近距離 觀察,原本跟祖父母不親、從來不理解的,現在很感動,會講到掉淚。蔡琰記得,有一組學生先跑到公園拍攝任意的祖孫鏡頭,然後回頭去訪問自己組員的祖孫關 係。完成後的影片平淡無奇,沒有激情、也不瘋狂,但最後被全班兩百人票選為最好。「原來有好多同學坐在下面默默的被劇情感動,沒有想到大一學生會被祖孫的 內容感動,」她和臧國仁同時覺得,祖孫溝通是可以改變、有進程的學習過程。
當然,有時也會挖出爭吵、黑暗的家庭祕密。但學生也學到聆聽、選擇、再用自己的觀點寫家庭的悲歡離合,都是很好的訓練。「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能力去觀察判斷了,」蔡琰認為。
接近才能理解、感動
學 校功課可以是一種讓孫子女接近祖父母的方式。政大新聞系教授臧國仁和廣電系教授蔡琰共同開設老人傳播及敘事傳播課程,帶著大學生學習並討論老人的身心特 質、互動能力、人際關係,期末作業則為拍攝祖父母一天的生活,讓學生對老人家的觀感有很大改變。有學生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跟老人家溝通;有學生回家近距離 觀察,原本跟祖父母不親、從來不理解的,現在很感動,會講到掉淚。蔡琰記得,有一組學生先跑到公園拍攝任意的祖孫鏡頭,然後回頭去訪問自己組員的祖孫關 係。完成後的影片平淡無奇,沒有激情、也不瘋狂,但最後被全班兩百人票選為最好。「原來有好多同學坐在下面默默的被劇情感動,沒有想到大一學生會被祖孫的 內容感動,」她和臧國仁同時覺得,祖孫溝通是可以改變、有進程的學習過程。
當然,有時也會挖出爭吵、黑暗的家庭祕密。但學生也學到聆聽、選擇、再用自己的觀點寫家庭的悲歡離合,都是很好的訓練。「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能力去觀察判斷了,」蔡琰認為。
祖孫溝通很重要,做得好的家庭凝聚力很強。但王意中建議,不要強求孩子,因為他們並沒有改善關係的動機,要讓孩子自然的參與祖父母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要努力,「如果大人改變,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祖父母要注意的原則:不碰管教權
《親子天下》採訪的專家們一致建議:祖孫相處時,祖父母最好扮演支持與關心的角色。不要越界去「教養」、去碰管教權,這部分應授權父母或呼應父母,不在孫子女面前唱反調。
輔 大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陳若琳專門研究代間的「共教養」。她訪問過許多祖父母,發現他們比較喜歡扮演白臉角色,希望自己提供比較輕鬆、愉悅的經驗。「有時 祖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不親密,尤其阿公們,常覺得過去因為要賺錢,忽略了親子關係,現在要從孫輩身上來彌補,」陳若琳觀察。很多祖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 但對孫子女卻很溫柔。
祖父母和爸媽對教養觀念、態度的差別,常導致代間衝突。陳若琳主張,祖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情感對象,但孩子應該多依附爸媽、跟爸媽有更親密的連 結。孩子去到祖父母家之前,一些規定和大原則要先講清楚。陳若琳從自己的經驗觀察,孩子在家裡不可以吃太多垃圾食物、用太久電腦;假期時跟阿公阿嬤在一起 卻可以。有時,也會產生祖孫聯合起來瞞媽媽的狀況,但最後孩子終於忍不住說出真相時,「我會感謝孩子的誠實,然後再告訴孩子要自制、自我管理,否則不能去 住。也和長輩溝通,告訴他們有哪些不良後果,」陳若琳承認,這並不容易。若三代同堂,孩子還會用老人家當靠山,但是「相處久了就會知道,大家都是為孩子 好,」她說。
文章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49&page=1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祖父母要注意的原則:不碰管教權
《親子天下》採訪的專家們一致建議:祖孫相處時,祖父母最好扮演支持與關心的角色。不要越界去「教養」、去碰管教權,這部分應授權父母或呼應父母,不在孫子女面前唱反調。
輔 大兒童與家庭學系系主任陳若琳專門研究代間的「共教養」。她訪問過許多祖父母,發現他們比較喜歡扮演白臉角色,希望自己提供比較輕鬆、愉悅的經驗。「有時 祖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不親密,尤其阿公們,常覺得過去因為要賺錢,忽略了親子關係,現在要從孫輩身上來彌補,」陳若琳觀察。很多祖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 但對孫子女卻很溫柔。
祖父母和爸媽對教養觀念、態度的差別,常導致代間衝突。陳若琳主張,祖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情感對象,但孩子應該多依附爸媽、跟爸媽有更親密的連 結。孩子去到祖父母家之前,一些規定和大原則要先講清楚。陳若琳從自己的經驗觀察,孩子在家裡不可以吃太多垃圾食物、用太久電腦;假期時跟阿公阿嬤在一起 卻可以。有時,也會產生祖孫聯合起來瞞媽媽的狀況,但最後孩子終於忍不住說出真相時,「我會感謝孩子的誠實,然後再告訴孩子要自制、自我管理,否則不能去 住。也和長輩溝通,告訴他們有哪些不良後果,」陳若琳承認,這並不容易。若三代同堂,孩子還會用老人家當靠山,但是「相處久了就會知道,大家都是為孩子 好,」她說。
文章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49&page=1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