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hao-ping Chi 提供
現代夫妻的傳統角色逐漸模糊化,有意願並樂在幫忙的爸爸愈來愈多。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提到,有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可能發揮母親沒有的影響力。每個現代父親都要把握機會,在身體上、情緒上與孩子同在,從嬰兒期就持續參與孩子的照顧、成長與生活。
根據黃倩儀的觀察,產婦坐月子期間養成的照顧習慣,無形中可能把爸爸推得遠遠的。如果產婦在月子中心休養,照顧工作有中心人員接手,爸爸要進入照顧比較難;若是長輩在家幫忙坐月子,照顧就更難輪到爸爸上場。
「坐月子時期由誰照顧寶寶會養成習慣,尤其是媽媽親餵母奶,爸爸容易閃得更遠,」黃倩儀建議,媽媽要精心設計一些事,讓爸爸有機會參與。
而 母親對父親參與的包容度高低,也主宰了父親參與的深度。有的爸爸幫寶寶洗澡根本洗不乾淨、尿布包不好還漏出來,媽媽很容易就把照顧大權獨攬。「媽媽要想清 楚,能否容許爸爸照顧的過程有瑕疵,因為他參與重在過程,你是否提供機會給父親和寶寶,讓他們建立親密關係。」黃倩儀認為,不會因為爸爸洗澡洗不乾淨就無 法建立連結,但不做,連結肯定很薄弱。
「父母心即石磨心」,在升格當爸媽的欣喜之餘,一股嚴肅感油然而生,彷彿養兒育女是一件重責大任,有半點風吹草動,天就會塌下來。而更多新手父母可能手足無措,埋首在泡奶、換尿布的例行公事上,疲憊到忘卻為人父母的喜悅與尊榮。
一歲左右,寶寶慢慢學走路,開口叫「把拔」和「馬麻」,會張開雙手討抱抱,跌倒了就拖著兩條鼻涕、毫無考慮的奔向你的懷裡。最黑暗的時期已經過去,爸爸媽媽們勢將繼續無怨無悔的為寶寶付出一切,只為兩個字,叫做「親情」。
父親可以這樣做
1.從懷孕就參與:高特曼指出,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假如父親在早期就參與照顧嬰兒,也比較能繼續照顧到孩子的兒童期與青春期。
邱華慧分析:「父親在參與過程中會更了解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有合理要求,對夫妻關係加分,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成長絕對是正面。」
2.主動投入:研 究顯示,在小孩出生前後幾週,父親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下降,女性荷爾蒙和泌乳激素卻升高;在回應寶寶哭泣時,父親的腦部活動和母親一樣高,兩者對自己寶寶哭 聲的正確辨識度均高達八成。因此父親千萬別以為自己先天、後天都比不上母親。新手爸爸要明白,嬰兒照顧的過程將充滿試驗和錯誤,記得常常給自己打氣。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153&view=full&time=1336483963462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