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主題講座】卡爾威特的教育(二)活動紀錄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台灣家庭教育交流學會與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於民國101年4月7日舉辦了卡爾威特的教育系列講座第二場---【快樂學習(寓教於戲)】、【人格養成(人生守則教育)】及【學習動機養成】,並且邀請到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理事長范萍影老師來為我們分享卡爾威特的教育。




      很開心今天的講座來了許多新朋友新面孔,甚至還有媽咪帶著剛出生的娃娃一起來聽呢!講座一開始范老師再次向大家介紹什麼是卡爾威特的教育,並播放了令人感到震撼的影片:轉變,正在發生。每看一次就會有新的體悟,世代不斷在改變,而我們的教育方式怎麼能不轉變呢?


        范老師推薦大家看嚴長壽所寫的書---教育應該不一樣!講座中也提到了教育的四大關鍵:學習知識的能力、學習動手做、立定志向、團隊合作。學習知識的能力?現今的教育沒有一個要把孩子教成怎樣的理想目標,老師只是將三十年前所學的知識教導給孩子,讓孩子用來應付三十年後的世界,殊不知這之間有六十年的落差!學習動手做?老師往往把孩子的智育教的很好,卻忘了教會孩子要將所學應用在生活中,而非只是理論。立定志向?范老師曾提及自己小時候的志向是當會計,您記得您小時候想要當什麼嗎?您的孩子有沒有想過要將來要成為甚麼樣的人呢?瞭解孩子的潛能,從旁協助孩子適性地找到自己的目標,讓未來更有方向更有動力!而讓孩子瞭解到團體合作以及尊重他人也是在社會運作中所必備的。
快樂學習(寓教於戲)
      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20世紀開始已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艾爾絲提出「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卡爾威特認為遊戲可以培養感覺統合能力,包含想像力、創造力、好奇心、執行力…等,唯有讓孩子擁有這些核心能力,才能應付未來屬於他們的時代。孩子小時候喜歡玩的扮家家酒、騎馬打仗、玩沙、積木、盪鞦韆、溜滑梯,這些遊戲都會訓練感覺統合,現今有許多孩子因感覺統合失常,而影響學習,甚至有學習障礙。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不願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學習障礙,也從未想到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照顧太過周到,不願孩子讓孩子受傷,不願讓孩子嘗試,因此孩子便錯失了許多機會,導致現在的發展不平衡。
什麼是感覺統合(Sensory Intergration)?
  1. 個體將自己身體周遭環境所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系統送達腦部做統合,進而有所領悟,或命令運動系統做出反應,藉著不斷的感覺統合過程,大腦分工越來越細,功能越來越好,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2. 6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認識外界事物,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和四肢動作來增加感官及身體活動的經驗。
  3. 多數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會在遊戲、運動和閒暇活動過程中發展起來。
  4. 一般兒童,在2歲之前基本是生活在形象思維及右腦半球(想像、圖像)的時間裡,而2歲以後左腦半球才開始慢慢發育。在左腦半球定型(6歲)之前,語言終極尚未成熟,幾乎全都是右腦半球為中心觀察、分析事務,因此應即盡早訓練開發幼兒右腦半球。
      范老師也提到能用於日常生活才是一種真知識!知識與學問是一個人必備的,但不是唯一重要東西,要的是人的智慧。我們必須認知到讀書寫字的能力雖然不可或缺,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可讀死書而成為書呆子。老師也分享了20世紀中美國哲學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改造或重組,教育強調興趣也必須是具活動性的。       那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呢?能使孩子產生興趣的教育方法就是好方法!讓孩子因快樂而學習,人是愛好自由的,束縛與強迫會使人產生厭惡與反抗。寓學於戲便是不錯的方法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我們可以為孩子佈置一個遊戲運動場,與孩子共同參與共同成長。 另外教育還有一些重要因素,是必須把握孩子大腦發育的時間。潛印象教育(語言學習),人在五歲前是語言學習最佳時期,再配合上環境,范老師認為摩門教在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摩門教的年輕人們離開熟悉的環境到異地傳教的同時也訓練了自己的語言及獨立的能力。
      音樂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音樂學習可獲得其他方面很難獲得的智慧,音樂的核心在於情緒與思想,音樂能撫平情緒,陶冶性情,即使音樂技巧在演奏中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它卻不是音樂的一切。范老師提到了芬蘭的音樂教育是他非常喜歡的,芬蘭的音樂教育是要培養音樂的人才而非只是音樂家,也推薦了芬蘭教育,世界的第一祕密此書。范老師曾在國中教學25年,深深的感歎現今台灣的中學教育,往往不重視美育的發展,如美術課,音樂課,家政課,輔導課...等,常常在接近期中考或期末考時被主科(智育等科目)借去考試,難道考90分,考100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樣的教育體制出了很大的問題,台灣的孩子只會考試而不懂態度,不懂美感,沒有創造力沒有想像力,失去了很多人生中比考試更重要的東西,這樣的教育困境是需要大家共同積極去改變的!
人格養成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對家人付出愛?讓孩子學會做家事,學習為家人付出。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不要怕孩子負荷不了,孩子沒有您想像的脆弱,三歲的孩子其實就已經可以幫忙家裡作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擺餐具,擦灰塵等,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要讓孩子永遠的愛您、關心您(培養愛的能力),要從父母的身教做起,愛也要教也要學習,愛也是一種責任,父母做到了,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您曾經想過可以留給孩子甚麼嗎?或是可以教孩子甚麼嗎? 所有的父母都有責任留給孩子四件寶貴的財產:德性、智慧、禮儀、學問。德性是第一要件!而善是德性的基礎,我們可以說有關於仁愛、友情、親切、寬容、勇氣、犧牲的故事或詩篇給孩子聽,誠實、守信、有責任心、自律忠誠、助人、尊重也都是構成良好品德的要素。教導孩子面對榮譽時不要驕傲,做為父母也不能過分誇耀孩子。
      做為父母的我們要讓孩子擁有好的人格,必需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忍受挫折,擁有獨立自主及創造的能力。讓孩子體驗他人痛苦,擁有一顆溫柔的心,以同理心善待他人。開發孩子的勇敢,孩子跌倒時要鼓勵他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讓孩子明白勇敢堅忍會受人尊敬,膽小懦弱會被別人瞧不起。我們無法時時刻刻待在孩子身邊,必需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將孩子所有的難題攬在自己身上,這樣過分庇護與溺愛只會造就孩子的無能。教育是啓發孩子的潛能,有創造力的人才是天才,我們要創造孩子的才能,而非給予填鴨式教育,一味地填鴨能夠填多少?
【學習動機養成】
     賞識你的孩子!當孩子有好的做為我們應當給予鼓勵,讓孩子有成就感,感受成就感的快樂。當孩子遇到困難喪志時我們應當給予支持,但非跳下去直接幫孩子做,孩子有能力可以做到的事就要讓孩子嘗試去做。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價值,讓孩子自信地迎接挑戰,父母的支持與鼓勵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范老師精彩的分享了卡爾威特的教育,家庭教育是需要去學習的,而非只是經驗傳授,面對孩子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接下來的最後一小時,是與會夥伴們分享的時間,今天總共有兩組上台與大家分享哈佛教子書的內容。
第一組的主題為:井深大---早期教育
組員為楊珉儀小姐與雷伊婷小姐。
(楊珉儀小姐)
(雷伊婷小姐)
      井深大為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企業家,也是Sony創辦人之一,曾於Sony設立科學教育課程,幼兒開發協會,並提到早期教育法溺愛的危害,以及父親的重要性。珉儀也提到了自身在寮國工作時的經驗,精彩的分享令人印象深刻。雷伊婷小姐曾在馬祖的米娜娃家幼稚園擔任園長,分享了米娜娃家不同於一班幼稚園的教育方式,例如:幼稚園的男老師要叫爸比,女老師要叫媽咪,幼稚園不只是幼稚園對於孩子而言更是另一個家。米娜娃家幼稚園更重視實務教育,而非智育,教導孩子們更多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第二組的主題為:天才的產生---小賽德茲
組員為:黃雅英女士張欣薇小姐廖佩琪小姐李姝嫺小姐。
(台中教育大學二年級  廖佩琪同學)
(黃雅英女士)
(張欣薇老師)
 (中興大學二年級 李姝嫺 同學)
      小賽德茲在十一歲時就進入了哈佛大學,十二歲時對高等數學與天文學感興趣,並能用希臘語背誦伊里亞德奧德賽的原著,十五歲時以優等生畢業於哈佛大學。天才小賽得茲的父母是如何培養他的呢?   培養天才不能按照規矩走,用一般的方法教養孩子,只會讓孩子處處受限,成為一個循規蹈矩、內心壓抑的孩童。天才是後天培養的,各種知識都是互相聯繫的,我們應給予孩子全面的教育而非片面的教育,若是給予片面的教育,孩子雖在某方面會很突出,其他方面能力就會相對的不足如同白癡一般。讓孩子自主的學習,不要輕易地打擊孩子,讓孩子吸取教訓與學習經驗才是重要的。
      相信與會的大家今日都得到非常多的收穫,也謝謝范老師與夥伴們的分享,感動大家的用心學習,下一次主題講座時間為:5/5(六)13:30~16:00卡爾.威特的教育第三場---八大教育法。地點也是在學棧,本學會會員或提前預約者可免費入場哦!歡迎大家一同前來關心孩子的教育!報名專線:0911-417410(李小姐)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