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身材嬌小、說話快速、笑容燦爛的印度河濱小學校長吉蘭‧貝兒‧瑟西(Kiran Bir Sethi),用她極具感染力的熱情與行動力,讓以孩子為中心的「Design for Change」行動,從印度西部城市阿默特巴德的河濱小學,擴散到全印度三萬所小學,如今全球已有二十四個國家共同參與。台灣也在今年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為主軸,首度加入這個跨國性活動。
瑟西主張打破生活與學習之間的界線,一如「Design for Change」鼓勵孩子「感受」生活周遭的問題,「想像」有哪些解決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嘗試解決問題,將成果「分享」給更多人。這項行動在印度推動三年多來,孩子自發性發掘並解決的問題,包括清潔居家周圍垃圾、教導家中不識字的長輩閱讀、向鄰里鼓吹不要雇用童工,甚至還阻止了十六對孩子陷入童婚的命運。
提出「每個孩子都是主角(a Protagonist in every Child)」的「aProCh」主張,是瑟西帶給孩子的另一份禮物。aProCh目前也是致力於推廣「友善兒童城市」的非政府組織。
過去,阿默特巴德的孩子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安心玩耍,但河濱小學兩百名學童跨出學校,結合其他學校的三萬名學童,讓當地有了全印度第一條花朵繽紛的兒童斑馬線。如今每隔兩個月,會有一天的下午四點到七點,市府會關閉全市最繁忙的街道,讓兒童在這段時間可以安心的在街道上溜直排輪、觀賞街頭表演、玩耍嬉戲。
去年,瑟西在一場「如何讓孩子發揮影響力」演說中,短短八分鐘的分享,讓聽眾為之動容。今年十一月初,歐巴馬在孟買宴請二十位印度創業家,十年前才從設計領域轉投入教育的她,也是備受推崇的座上賓。
在這次不到兩天的來台行程中,她分享在「Design for Change」運動中,印度孩子如何透過行動改變大人想法,也提到十年來她在河濱小學所堅持的教學理念。她主張,教育思維應從「老師告訴我」轉移到「讓我親自做做看」;從「以科目為中心」轉為「更貼近孩子」;從過去用「你有多『聰明』(how SMART are you)」來評價孩子,轉為從「『如何』發揮才智(HOW are you smart)」的角度來啟發孩子;更應該讓孩子從「我行嗎?(Can I ?)」的自我懷疑,到透過實際行動,從而建立「我可以!(I Can !)」的自信心。
Q你在演講中曾提到,在印度阿默特巴德的學童,成功讓當地成為全印度第一座「友善兒童城市」(Child-friendly city)。請問是怎麼辦到的?
A那的確是一次影響層面很大的行動,也是孩子自己感受到周遭的問題後,希望靠兒童自己的力量,讓城市有所改變的一次行動。
住在阿默特巴德的孩子,他們覺得自己能玩耍的空間實在太少了。我們沒有腳踏車道,整座城市的公園非常少,也沒有可以讓孩子安心玩耍的購物中心。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我們要如何喚醒這整個城市重視孩子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覺得阿默特巴德也可以是個安全的城市?這真的需要很大的努力。
參與那次行動的孩子,不只我們學校的學生,更包括這個城市的其他孩子。在過程中,他們走進行政機關、警察局、報社、民間組織,讓大人聽見孩子的心聲。
以那條由兒童所彩繪的斑馬線來說,我看到孩子與警察交談的過程就十分感動。孩子對警察說:「拜託,當我們在彩繪斑馬線,可不可以幫助我們管制一下交通,把道路封起來一段時間呢?」
警察一開始當然回答:「不!」
孩子不放棄,繼續請求:「可以嗎?」
警察依然說:「不!」
「可以嗎?」、「不!」……
類似的對話不斷發生。在整個過程中,孩子需要與不同的大人溝通,嘗試說服在不同崗位工作的成人。
Q在過程中,孩子難道不曾感到沮喪、挫折,甚至氣哭過嗎?
A絲毫沒有!我看到的是,這群孩子回來後並沒有放棄!
大人內心往往存在太多自我。當我們碰到類似情況,很容易會想:「他們怎麼能這樣?怎麼可以如此無禮?」但這群孩子不這麼想。他們相互打氣:「不!我要繼續努力,我們就快成功了!」如此鍥而不捨,從實踐中體會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一步步建立「I Can」的自信。
Q河濱小學在印度算是一種理念或另類學校嗎?你會如何描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哲學?
A老實說,我並不認為河濱小學是個理念或另類學校。我的教育理念說穿了只有一句話,就是「把平常看起來很普通的常識,化成實際行動」。在我看來,所有學校都該用這樣的方式來教學。
目前在印度,有七所學校採用跟我們相同的方法教學,我們也為不丹、墨西哥等國提供教育諮詢。此外,河濱小學校內還設有短期的師資培訓中心課程,在一個多月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課程中,還包含二十次的課堂實習,讓老師可以更明白如何與孩子互動。
我們非常重視老師的在職學習,這真的非常重要。倘若沒有先厚實老師的專業,倘若孩子覺得老師總是無聊、無趣的一群大人,那麼我們又如何能激發孩子的熱情呢?在我們學校,學生一年的上課天數是兩百天,但老師必須到校的天數則是兩百五十三天。這多出的五十三天,就是專為學校老師進修、成長而設計的。改變世界,我也做得到!
即使台灣學童身處升學考試與成績至上的洪流中,
可別以為孩子對於生活、校園、社會上的種種現象都無動於衷。
雖然他們年紀不滿14歲,也許並未參加「Design for Change」競賽,或參加了競賽卻並未勝出……,
但仔細看看孩子的創意,是不是比你、我這群年紀大上一倍的成人,更有追根究柢的勇氣與行動力?讓部落傳統歌謠,繼續傳唱!
參加嘉義縣「夢想之鄒」課輔團的國中生湯雯芳、武莉淳、孔繁昌與楊文豪,向長老學習快失傳的部落歌謠〈Sakio〉,在一週內教會100位部落的兄弟姊妹、叔伯阿姨、朋友……,甚至還錄成手機鈴聲轉發給大家,讓傳統鄒族文化乘著新科技的翅膀,傳唱得更久、更遠。
孩子如是說
過程中最感動的地方,應該是聽到老奶奶唱歌的時候吧!我也不知道怎麼講,就是覺得自己唱不出長老級那種古調的味道……
我們希望週週都有運動會!
學校一年只有一次運動會,過了就只能等明年?台南市志開國小的葉楚筠、吳昕恩、施宥丞、陳昱銓,乾脆選擇每週二的下課時間,自己來辦運動會。他們想了十幾項適合低、中、高年級的不同運動競賽,還準備獎品,希望能激發同學的運動風氣。
孩子如是說
設計低年級蛙跳競賽時,一開始原本我們規劃跳100公尺,但老師說:「要不要你們自己跳跳看?」結果我們跳了30公尺後,真是累斃了!決定把標準降為10公尺……
我們要飲料,不要「卡卡」販賣機!
學校的販賣機常會卡幣,怎麼辦?彰化市南郭國小的施辰熹、謝傑旭、蔡崴茗,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有多達88位中年級同學曾遭遇卡幣困擾。於是他們透過訪問廠商,了解防止卡幣的3大原則:(1)不要用2010年的新錢幣;(2)錢幣必須保持乾燥;(3)錢幣要分次放入。除了利用學校電視台、進入各班宣傳外,更製作小海報貼在販賣機上,讓大家不再受卡幣困擾。
孩子如是說
我們要向卡幣說掰掰!這次行動不僅解決我們自己投販賣機時經常發生的卡幣問題,也增進跟同學的合作。雖然過程中我們有爭吵,但後來又都和好了。
陪社區兒童一起成長!
台北縣福營國中服務學習社的林芳如、黃緯鈞、陳恩榕、劉富華等數十位同學,從開學期間就開始準備暑假的兒童社區課輔。除了課業之外,更穿插各種有趣的活動,讓社區兒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孩子如是說
十歲左右的小學生,足以促成什麼?可以改變什麼?
這過程中,學到必須要有更多耐心與用心來完成一件事。像我們自己製作兒童課輔教材,出闖關題目時都得再三斟酌,怕出太難;花一個月製作大富翁、戳戳樂等抽獎遊戲,還學了手語來教這群小朋友。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看到他們快樂的笑容,就覺得非常滿足。
文章來源: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061&page=1 (親子天下)
創設源起 如何加入 支持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